關於醫家<康仲殷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康仲殷乃唐末著名醫家,曾任翰林醫官,專精內科雜病調治。據《舊唐書》記載,咸通十一年(870年)八月,同昌公主罹患重疾,懿宗詔令康仲殷與韓宗劭等御醫會診。其時宮廷醫案記載公主症見「羸瘵內熱、咳唾膿血」,符合中醫「虛勞傳屍」之候,即今稱肺癆重症。唐代醫家對此病機多從「五勞六極」立論,主張「補虛培元、殺蟲除癆」治法,然病至晚期「真元耗竭」,縱有良方亦難奏效。

考唐代官醫制度,翰林醫官需通曉《黃帝內經》《傷寒論》要旨,康氏能任此職,當精研「四診合參」與「君臣佐使」配伍之道。其診治公主時,必依宮廷醫案規制,先察「五色診」,次辨「寸口三部九候」,據《外臺秘要》所載唐醫用藥,或投「秦艽鱉甲散」類方劑以清虛熱,佐以「獺肝散」殺蟲,惜史料未載具體方藥。

此案反映唐代醫事法制之嚴苛,《唐律疏議》明定「醫合藥不如方」需受杖刑,然因皇室成員病故而誅連醫者宗族三百餘口,實屬罕見。康氏遭禍一事,亦折射晚唐「方技賤術」觀念下醫者地位之脆弱。其生平醫術雖未見專著傳世,然據《醫心方》引《近效方》可知,唐末翰林醫官多擅長「風疾」「瘵病」調理,康氏當在此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