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扛抬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扛抬法
扛抬法為中醫正骨手法之一,專用於整復肩關節脫位(俗稱「脫臼」)。此技術結合槓桿原理與牽引復位,透過外力協助使脫位的肩關節恢復原位,屬中醫傷科「上骱八法」中「端提」與「牽引」之綜合運用。
操作步驟
- 器械準備:選用堅固木槓一根,長度需略寬於患者肩幅,槓身需平滑以避免損傷腋下組織。
- 體位安置:患者取坐位,助手立於其背後,將木槓一端置於患側腋窩內側,另一端由施術者握持。木槓後端(近助手側)需稍高於患肩,形成前低後高之斜勢,以利後續槓桿施力。
- 牽引與抬升:
- 施術者一手固定木槓前端,緩慢向上抬起,同時令患者屈肘成直角(約90度),以放鬆肩周肌肉。
- 另一手握持患側肘部,沿肱骨縱軸方向向外下方持續牽引,以對抗肩部肌肉痙攣。
- 復位關鍵:當木槓兩端抬至水平位置時,迅速將槓前端外展,並同步內收患肘。此時肱骨頭受槓桿力推動,配合牽引方向滑入關節盂,常可聞及「喀嗒」復位聲響,標誌關節已復位。
- 術後處理:復位後以繃帶或三角巾固定肩關節於內收位,避免短期內外展活動。
中醫理論依據
肩關節脫位屬中醫「骨錯縫」範疇,多因外力牽拉或跌撲導致「筋弛骨開」。扛抬法透過以下機制達成復位:
- 槓桿作用:木槓於腋窩形成支點,上抬時產生間接推力,使肱骨頭向關節盂移動。
- 筋絡鬆解:屈肘與牽引可緩解肩周筋肉攣急,降低復位阻力,符合《醫宗金鑷》「欲合先離」之原則。
- 氣血調和:手法操作促進局部氣血運行,助於消腫散瘀,為後續用藥(如外敷活血膏)奠定基礎。
適應症與禁忌
- 適用於新鮮性肩關節前脫位(病程在2週內者)。
- 若合併肱骨大結節骨折或腋神經損傷,需調整手法或結合其他療法。
此手法體現中醫「動靜結合」的治療思想,兼具機械力學與整體調節特色,為臨床常用之肩關節復位技術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