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尻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尻骨

尻骨,又稱「尾骶骨」,為中醫解剖結構名詞,首見於《素問·骨空論》。其位置於人體脊柱最下端,由數塊退化之尾椎融合而成,上接骶骨,下緣游離,構成骨盆後部之重要支撐。

在中醫理論中,尻骨屬「奇恆之腑」範疇,與腎、督脈關係密切。腎主骨生髓,而督脈循行於脊柱,貫穿尻骨,故尻骨之健康與腎氣盛衰、督脈通暢與否息息相關。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督脈「貫脊屬腎」,若腎虛或督脈受邪,可致尻骨處酸楚、冷痛,甚則影響下肢活動。

尻骨亦為局部腧穴之依附,如「長強穴」即位於尾骨尖端與肛門之間,屬督脈之絡穴,具調理下焦、固脫止瀉之效。此外,跌打損傷或寒濕侵襲尻骨,易引發「尾閭痛」,中醫辨證多歸於瘀血阻絡或寒濕痹阻,治法常以溫通散寒、活血化瘀為主。

歷代醫家對尻骨之論述,多結合臨床症狀與經絡理論,強調其結構雖小,然於人體氣血運行及筋骨平衡中佔有重要地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