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苛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苛毒

苛毒為中醫病因學名詞,指急重猛烈之毒邪,其性峻烈,致病迅速且症狀凶險。此概念首見於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,原文提及:「雖有大風苛毒,弗之能害。」意指若人體正氣充盛,縱遇外界劇毒邪氣,亦不易受其侵害。

病因特性

  1. 性質暴戾:苛毒屬外感邪氣之一,其毒性較常規六淫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更為酷烈,多具火熱、穢濁之性,易致高熱、腫痛、潰爛等急重症候。
  2. 侵襲途徑:多由口鼻、肌表侵入,或透過疫癘之氣傳染,如《溫病條辨》所述「疫毒」即與苛毒相關,具強烈傳染性。
  3. 致病特點:發病急驟,傳變迅速,易傷津耗氣,甚則內陷營血,引發神昏、發斑、痙厥等危象。

臨床表現

苛毒致病常見於溫病、疫病及外科瘡瘍,如:

  • 溫疫:症見高熱煩渴、頭面腫脹(大頭瘟)、或咽喉潰爛(爛喉痧),屬熱毒壅盛。
  • 癰疽疔瘡:局部紅腫灼痛,化膿迅速,伴見憎寒壯熱,如《醫宗金鑒》所述「疔毒走黃」。
  • 毒蛇咬傷或蟲獸所傷:傷處紫黑腫脹,毒液蔓延,可攻心致險。

治法與用藥

中醫治苛毒以清熱解毒為主,輔以涼血散瘀瀉火敗毒等法,常用方劑如:

  • 黃連解毒湯(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):瀉三焦火毒。
  • 普濟消毒飲(黃芩、黃連、板藍根、馬勃):治大頭瘟,清熱解毒。
  • 犀角地黃湯(水牛角、生地、赤芍、丹皮):涼血解毒,防熱入營血。

與其他毒邪之區別

  • 與「濕毒」差異:濕毒黏滯纏綿,多見於濕疹、腳氣等病程較長之症;苛毒則病勢急暴。
  • 與「寒毒」差異:寒毒陰冷凝滯,易致凍瘡、陰疽;苛毒多兼火熱之象。

苛毒之論,體現中醫對「毒邪」分級辨證之精微,臨床須結合四診,明辨毒勢淺深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