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苛疾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苛疾

苛疾,為中醫典籍中用以形容病情嚴重、頑固難癒之疾。「苛」字本義為繁重、劇烈,引申指疾病之深重。《素問·四氣調神大論》言:「逆之則災害生,從之則苛疾不起。」唐代王冰注釋:「苛者,重也。」此處強調人體若違逆四時陰陽變化之規律,則易招致災病;反之,順應自然則重病不生,可見苛疾與天地陰陽失調密切相關。

中醫理論對苛疾的認識

  1. 病因病機
    苛疾多因內外邪氣交攻,或正氣長期耗損所致。《內經》提出「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」,若外感六淫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未及時疏解,或內傷七情(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)過度,皆可導致病邪深入,纏綿難去,轉為苛疾。例如,風寒之邪初客肌表,若失治誤治,可內傳臟腑,化熱生痰,形成肺癰、癥瘕等頑疾。
  2. 病理特徵

    • 病位深伏:苛疾常涉及氣血、經絡、臟腑之深層損傷,如《金匱要略》所述「千般疢難,不越三條」,其中「經絡受邪入臟腑」即屬重證。
    • 病性複雜:多見虛實夾雜、寒熱交錯,如陰虛火旺之癆瘵,或痰瘀互結之積聚。
    • 病程遷延:如《諸病源候論》論及「久病入絡」,苛疾往往久病成瘀,絡脈不通,進一步加重病情。
  3. 經典論述延伸
    《傷寒論》中「壞病」概念與苛疾相通,指誤治後病情惡化、證候錯雜之狀態。另如「痼疾」一詞,亦指難以根除之宿疾,與苛疾互為補充,均強調疾病之沉痾難療。

苛疾的辨證與治療原則

中醫治苛疾首重「辨證求本」,需明察病機之標本緩急:

  • 扶正祛邪:正氣大虛者,當以補益為主,如用黃芪、人參培元固本;邪盛者則需攻逐,如以蟲類藥(全蠍、地龍)搜剔絡中瘀毒。
  • 調和陰陽:針對陰陽失衡之重證,或滋陰潛陽(如大補陰丸),或回陽救逆(如四逆湯)。
  • 分經論治:依病邪所在經絡選方,如太陽經用葛根湯,少陽經取小柴胡湯加減。

歷代醫家對苛疾之治驗豐富,如張仲景以「大黃䗪蟲丸」治乾血勞,吳鞠通以「三甲復脈湯」治溫病後期陰傷動風,皆為應對苛疾之典範。

總結

苛疾作為中醫對重症的統稱,涵蓋病機深痼、證候複雜之疾患,其論治體現中醫「整體觀」與「辨證論治」之核心思想,須結合四診細察,方能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