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苛軫鼻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苛軫鼻

苛軫鼻為中醫病證名,首見於《靈樞·熱病》,指鼻部皮膚瘙癢並出現疹子的病症。其名「苛軫」中,「苛」有瘙癢難忍之意,「軫」則指皮膚突起之疹,合而描述鼻部瘙癢伴隨疹粒的表現。此證與風熱、濕熱或血熱蘊結於鼻部肌膚相關,或因肺胃積熱上熏鼻竅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風熱犯肺:肺開竅於鼻,風熱之邪外襲,鬱滯鼻絡,可致皮膚瘙癢、疹發。
  2. 脾胃濕熱:過食辛辣厚味,脾胃濕熱內生,上蒸鼻部,引發紅疹及瘙癢。
  3. 血熱蘊結:素體陽盛,血分鬱熱,燔灼鼻周肌膚,形成苛軫。

臨床表現
鼻部皮膚出現細小疹粒,色紅或淡紅,自覺瘙癢,或伴輕微灼熱感。嚴重者疹粒密集成片,類似酒齄鼻(玫瑰痤瘡)初期表現,但病機有別。

治療參考
中醫治療以清熱、祛風、涼血為主,可參酌酒齄鼻之治法,然需依證型加減:

  • 風熱證:選用枇杷清肺飲加減,疏風清熱。
  • 濕熱證:以黃連解毒湯合茵陳蒿湯化裁,清利脾胃濕熱。
  • 血熱證:犀角地黃湯加減,涼血解毒。

外治可配合清熱解毒之藥材局部敷洗,如金銀花、蒲公英煎湯外滌,以緩解瘙癢。

古籍連結
《靈樞·熱病》提及苛軫鼻,歸屬熱病範疇,後世醫家多將其與鼻部濕熱證候相繫,並與「鼻疔」、「鼻瘡」等鑑別。明代《外科正宗》進一步闡述鼻部疹瘡的治療,強調內外合治之理。

此證需與「酒齄鼻」區分,後者以鼻準潮紅、毛細血管擴張為特徵,病程較長,而苛軫鼻多屬急性發作,以瘙癢疹出為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