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柯琴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柯琴(約1662—1735年),字韻伯,號似峰,清代著名醫家。原籍浙江慈溪,後遷居江蘇常熟(古稱虞山)。柯氏博通經史,工詩文,然淡泊仕途,潛心醫道,尤精研《黃帝內經》與《傷寒論》,其學術思想以「六經辨證」為核心,對後世中醫理論與臨床實踐影響深遠。

學術背景與著作

柯琴承襲仲景學說,主張「六經為百病立法」,認為《傷寒論》之六經辨證體系不僅適用於外感傷寒,亦為內傷雜病之綱領。其著作多致力於闡發此理:

  1. 《傷寒論注》(四卷):以六經為綱,重新編次《傷寒論》條文,結合臨床實證加以註解,強調「以證類方,以方分證」的辨治邏輯。
  2. 《傷寒論翼》(二卷):系統論述六經理論的普適性,提出「傷寒雜病,治無二理」之觀點,擴展六經辨證於雜病領域。
  3. 《傷寒附翼》(二卷):專論《傷寒論》方劑配伍與應用,剖析經方結構與藥理,如桂枝湯類方、柴胡劑之異同等。 另有《內經合譬》一書已佚,推測為闡釋《內經》理論之比類取象著作。

六經辨證之創新見解

柯琴批判當時醫家拘泥「傷寒傳足不傳手」之說,繼承元代王好古「六經統百病」思想並深化之。其要點如下:

  • 六經的整體性:認為三陰三陽六經是生理病理的綜合系統,涵蓋經絡、臟腑、氣化功能,而非僅指經絡或病症階段。
  • 辨證與類方結合:首創「按經分證,據證類方」的註釋體例,如將太陽病分為「風傷衛」「寒傷營」等證型,對應桂枝湯、麻黃湯等方劑,強化方證對應的臨床操作性。
  • 雜病六經化:將中風、痰飲、虛勞等雜病納入六經框架,如太陰病可涵蓋脾虛濕盛之泄瀉,少陰病可統攝心腎陽虛之證,為後世「異病同治」提供理論依據。

臨床思維特色

柯琴注重「病機與方藥的動態對應」,反對機械套用經方。例如:

  • 析「小柴胡湯」非僅治少陽病,凡符合「樞機不利」病機者(如鬱證、婦人熱入血室)皆可加減應用。
  • 論「白虎湯」之使用,強調陽明經證「四大症」(大熱、大汗、大渴、脈洪大)不必悉具,但抓「裡熱熾盛」核心即可投方。

歷史評價與影響

柯琴與同時期張志聰、尤怡並稱清代傷寒學三大家,其註解以文理醫理並茂著稱。清代陸懋修讚其「廓清榛蕪,獨開生面」,近代章太炎亦評其「能通仲景之意而補諸家之未逮」。其六經分類法直接啟發後世「方證學派」,並為日本古方派所推崇。

柯琴之學術貢獻,在於打破傷寒與雜病之藩籬,使仲景辨證體系成為中醫臨床的通用範式,至今仍是研習《傷寒論》的重要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