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頦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頦骨

頦骨,又稱「下頜骨體」,為中醫骨名之一,屬頭面部骨骼,位於下頜中央,構成口腔下部的骨性支架。在中醫理論中,頦骨不僅是解剖結構的一部分,更與經絡循行及臟腑功能密切相關。

中醫理論中的頦骨

  1. 經絡聯繫

    • 頦骨所在區域為「任脈」與「足陽明胃經」所過之處。任脈起於胞中,上行至頦部,主一身之陰;足陽明胃經則循行於面部,下頜屬其分支所絡。若頦骨周圍氣血失調,可能反映脾胃功能異常或任脈氣血不足。
    • 「手陽明大腸經」亦通過頦部附近,與牙齒、下頜功能相關,故頦骨不適或腫痛時,中醫可能從大腸經鬱熱或氣滯角度辨證。
  2. 臟腑關聯

    • 中醫認為「腎主骨」,頦骨的健康與腎精充盛與否相關。若腎虛精虧,可能影響骨骼發育,導致頦骨脆弱或牙齒鬆動。
    • 「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」,頦骨肌肉豐滿與否可反映脾胃運化功能。若脾胃虛弱,氣血不榮,可見頦部肌肉消瘦或色澤萎黃。
  3. 臨床意義

    • 頦骨疼痛或腫脹,多與風熱上攻、胃火熾盛或氣血瘀滯有關,常見於牙齦腫痛、頜關節紊亂等症。
    • 頦骨形態異常(如先天發育不良),中醫可能歸因於腎精不足或孕期調養失當。

古籍記載
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提及「頦骨」為下頜骨之主体,與牙床相連,主司口腔開闔。若因跌撲損傷,可致頦骨錯位,需手法復位以通其氣血。

總結
頦骨在中醫視角下,既是局部骨骼結構,亦為經絡氣血與臟腑功能的外在映象。其生理病理變化,常作為辨證的參考依據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