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纏舌喉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纏舌喉風

病名:纏舌喉風,又稱「纏喉風」,屬中醫喉科重症之一,以舌根腫硬、兩旁糜爛、口噤舌卷為主要特徵,舌面可見筋脈隆起如蚯蚓狀,並生黃刺或白苔。此症首載於清代《醫學心悟》卷四,歸屬「喉風」範疇,多因風熱邪毒壅滯,或內傷虛火夾毒上攻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感風熱邪毒:風熱之邪侵襲心肺二經,上攻咽喉舌根,導致氣血壅滯,經絡阻塞,發為腫硬糜爛。
  2. 內傷積熱:因過食辛辣厚味、長期飲酒或勞倦過度,致使脾胃積熱,循經上炎,燔灼咽喉舌絡。
  3. 陰虛火旺:素體陰虛或久病傷陰,虛火內生,夾痰瘀結於舌根,形成腫硬纏繞之狀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舌部症狀:舌根腫脹堅硬,活動受限,甚則舌體卷縮難伸,舌面可見青紫筋脈暴露,苔色黃白相兼,或生芒刺。
  • 咽喉症狀:喉關紅腫,吞嚥困難,嚴重者呼吸窒悶,聲音嘶啞。
  • 全身症狀:可伴發熱煩渴、胸膈灼熱、小便短赤,脈象洪數或弦滑。

辨證分型

  1. 風熱壅肺型:發病急驟,舌腫痛劇,喉間灼熱,兼見咳嗽痰黃,治宜疏風清熱、解毒利咽。
  2. 心脾積熱型:舌糜爛深赤,口臭便秘,煩躁譫語,治當瀉火涼膈、通腑解毒。
  3. 陰虛火炎型:病勢較緩,舌乾瘦紅,午後潮熱,治需滋陰降火、化痰散結。

治療方藥

  • 主方
    • 三黃涼膈散(黃連、黃芩、梔子、連翹):清瀉上焦實火,解毒消腫。
    • 導赤散(生地、木通、竹葉、甘草梢):引心火下行,緩解舌絡熱毒。
  • 加減法
    • 腫甚加板藍根、蒲公英以增強解毒之力;
    • 痰涎壅盛加貝母、瓜蔞化痰開結;
    • 陰傷加玄參、麥冬滋養陰液。

外治輔法

  • 吹喉散:選用冰硼散或錫類散吹敷患處,清熱化腐。
  • 針刺放血:於少商、商陽穴點刺出血,泄熱通絡。

古籍考據
《醫學心悟》強調「纏舌喉風」屬急症,需速清熱毒,遲則恐閉塞氣道;《外科正宗》亦載其與「鎖喉風」相似,然纏舌以舌絡瘀阻為標,治療需兼顧活血通絡。

此症預後與熱毒深淺相關,早期峻瀉火毒可防邪陷心包,後期調理需注重養陰清餘熱,以防復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