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咳喘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咳喘
證名,指咳嗽兼見氣喘之症,屬中醫常見病症範疇。首見於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,又稱「咳逆上氣」,多因外感六淫、內傷七情,或臟腑功能失調,導致肺氣宣降失常,痰濁壅滯,氣機逆亂而成。
病因病機
- 外邪犯肺:風寒、風熱、燥邪等外邪侵襲肺衛,肺氣壅遏,宣發肅降失司,引發咳喘。
- 痰濁內蘊:脾失健運,水濕停聚成痰,上貯於肺,阻塞氣道,致氣逆而喘。
- 肝氣上逆:情志不遂,肝鬱化火,木火刑金,肺失清肅,發為咳喘。
- 肺腎兩虛:久病耗傷肺腎之氣,腎不納氣,肺氣虛弱,呼吸失調,症見咳喘氣短。
臨床表現
- 外感咳喘:多發病急驟,咳喘並作,或伴寒熱、鼻塞、痰白或黃。
- 痰濕咳喘:咳嗽痰多,胸悶氣促,痰白黏膩,舌苔厚膩。
- 肝火犯肺:咳喘陣作,痰少質黏,胸脅脹痛,口苦咽乾。
- 虛證咳喘:咳喘日久,動則加劇,氣短聲低,形瘦神疲。
辨證分型
- 風寒束肺:咳喘痰白清稀,惡寒無汗,脈浮緊。
- 痰熱壅肺:咳喘氣粗,痰黃稠黏,身熱煩渴,舌紅苔黃。
- 肺脾氣虛:咳喘無力,痰白稀薄,食少便溏,舌淡胖。
- 腎不納氣:咳喘氣促,呼多吸少,腰膝酸軟,脈沉細。
治療原則
以「宣肺降氣、化痰平喘」為大法,依證型施治:
- 外感:疏風散邪,如麻黃湯、桑菊飲。
- 痰濕:燥濕化痰,如二陳湯、三子養親湯。
- 肝火:清肝瀉肺,如黛蛤散合瀉白散。
- 虛證:補益肺腎,如生脈散、金匱腎氣丸。
咳喘之症,涉及多臟腑功能失調,臨床須詳辨寒熱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