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咳家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咳家,乃中醫古籍中對長期咳嗽患者之特定稱謂,首見於東漢張仲景《金匱要略·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》。此專有名詞非指偶發咳嗽,而特指咳嗽遷延不癒、反覆發作之病證,其病理機轉與常態咳嗽有深層差異。
從經絡臟腑論之,咳家病位雖在肺系,然其根本常涉及多經失衡。《內經》有云「五臟六腑皆令人咳,非獨肺也」,故咳家之成因可歸納三途:其一為肺臟自病,多因外邪久羈,肺失宣降;其二為他臟及肺,尤以脾虛生痰、肝火犯肺、腎不納氣為要;其三為痰飲內伏,《諸病源候論》所謂「痰飲停滯,氣道不利」正屬此類。
仲景在《金匱要略》中揭示咳家與痰飲之密切關聯,提出「飲家咳喘,胸脅支滿」之典型證候。此類患者咳嗽特徵多為:咳聲重濁、痰涎壅盛,且多伴隨寅卯時分加劇之節律,此乃痰飲隨陽氣升動而犯肺之徵。脈象常見弦滑或沉弦,舌苔多呈白膩或水滑。
歷代醫家對咳家辨證尤重標本虛實。朱丹溪指出「久咳必因火盛」,強調陰虛火旺型咳家可見乾咳無痰、夜間尤甚;而張景岳則重視「虛寒咳嗽」,症見咳聲低弱、遇寒加劇。李中梓《醫宗必讀》更細分「早晨咳屬痰火,午前咳屬胃火,午後咳屬陰虛」,揭示不同時段咳嗽與臟腑氣機之對應關係。
在治療原則上,《醫學心悟》提出「治咳當分新久」之要訣。對咳家之治,仲景創立苓甘五味薑辛湯治寒飲咳嗽,麥門冬湯療陰虛肺燥;後世發展出黛蛤散治肝咳,金水六君煎療腎虛痰泛等方,皆體現「治病求本」之旨。針灸取穴則重視肺俞、太淵等主穴,配合豐隆祛痰、太溪滋腎等配穴法。
此類病證若遷延失治,可發展為「喘家」或「肺脹」,故《臨證指南醫案》特示「久咳傷絡」之變證,可見痰中帶血、胸膈隱痛等症。現代研究亦發現,中醫咳家概念與慢性支氣管炎、咳嗽變異性哮喘等疾病存在高度相關性,體現傳統理論之臨床價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