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咳論經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《咳論經旨》乃清代醫家凌嘉六所輯之咳病專著,全書凡四卷,彙纂歷代醫典精要,專論咳嗽病機證治。其書博採《黃帝內經》、《難經》、《金匱要略》、《傷寒論》等經典咳證論述,兼收諸家注釋,條分縷析,自成體系,既為臨床辨治之圭臬,亦具醫文獻考據之價值,現存《三三醫書》版本傳世。

學術淵源與內容架構
是書以《素問·咳論》「五臟六腑皆令人咳」為綱,闡發咳嗽非獨肺疾,實關乎臟腑氣化失調。凌氏依經典分類,首重「外感內傷」二分法:外感咳嗽宗仲景六經辨證,詳析風寒、風熱、燥邪犯肺之傳變;內傷咳嗽則本《內經》臟腑相關理論,分述肝火犯肺、脾虛生痰、腎不納氣等證型。卷末附歷代名方如小青龍湯、桑菊飲、麥門冬湯等方義解析,明示「因機證治」之環節相扣。

理論特色與臨床發揮

  1. 病機深析:凌氏特重「肺為嬌臟」之說,強調咳嗽雖現於肺,然「其標在肺,其本在脾腎」,引張景岳「咳嗽之要,止惟二證,一曰外感,一曰內傷」之論,深化三焦氣化失常致咳之理。
  2. 診法精要:書中載「辨咳聲」訣,如「咳聲重濁屬痰濕,聲嘶氣促為肺燥,夜咳甚者多陰虛,晨起陣咳察肝鬱」,契合《醫宗金鑒》聞診精微。
  3. 治則創新:凌氏於《丹溪心法》「乾咳宜潤,濕咳宜燥」基礎上,提出「治咳當先順氣,氣順則火降痰消」之論,尤重調暢氣機,如用旋覆花、枇杷葉等肅肺降逆。

文獻價值與學術影響
此書不僅集宋元以降咳證論治大成,更對《內經》「五臟咳」症狀進行實證補充,如「心咳狀如喉中介介」對應現代喉源性咳嗽,「腎咳遺溺」聯想膀胱咳等,為後世《類證治裁》等醫籍所參酌。其引述宋代《仁齋直指方》「咳嗽自肺而發,未有不因於痰」之說,更奠定「治咳不離痰」之臨床思維。

《咳論經旨》堪稱咳證理論與臨床實踐之橋樑,凌氏以經解經、以證類方的編纂體例,使古典醫論與臨床驗案互證,至今於中醫內科教學與研究仍具深遠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