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咳逆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咳逆
定義與源流
咳逆為中醫病證名,指咳嗽伴隨氣機上逆之證候,首見於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。《諸病源候論·咳逆候》進一步闡述:「咳逆者,是咳嗽而氣逆上也。」其病機多因肺氣虛弱,復感微寒,寒邪搏擊氣道,致肺氣宣降失常,胃氣上逆,聚於肺中,使肺脹滿而氣不下行,故發為咳逆。
病因病機
- 肺虛感寒:肺主氣司呼吸,若肺氣不足,衛外不固,寒邪乘虛侵襲,寒性收引,阻遏氣機,肺失宣肅,氣逆而咳。
- 胃氣上逆:胃與肺經脈相連,胃氣以降為順。若胃失和降,逆氣上衝,影響肺氣宣發,形成咳逆。
- 痰濁阻肺:痰濕或濁涕壅滯於肺,阻塞氣道,肺氣不得宣通,上逆為咳,甚則喘促。
臨床表現
- 咳嗽頻作,痰多或黏稠,甚則咳吐臭膿涕。
- 氣逆上衝,胸悶脹滿,呼吸短促。
- 喉中痰鳴,聲如水雞(哮鳴音),夜臥難安。
- 或見發熱惡寒,鼻塞流涕等表證。
經典論述與治法
- 《金匱要略》
- 痰濁壅肺:「咳逆上氣,時時唾濁,但坐不得眠」,治以皂莢丸宣壅導滯。
- 寒飲鬱肺:「咳而上氣,喉中水雞聲」,方用射乾麻黃湯散寒化飲、降逆平喘。
-
《肘後備急方》
記載淡竹瀝治咳逆,取其清熱化痰、降氣止咳之效,適用於痰熱膠結或膿涕黏稠者。
證型辨治
-
寒飲咳逆
- 特徵:咳痰清稀,遇寒加重,舌苔白滑。
- 治法:溫肺化飲,方如小青龍湯。
-
痰熱咳逆
- 特徵:痰黃黏稠,喉間痰鳴,舌紅苔黃。
- 治法:清熱化痰,方用清金化痰湯。
-
肺胃氣逆
- 特徵:咳引胸脅脹痛,噯氣頻作。
- 治法:和胃降逆,佐以宣肺,方如旋覆代赭湯加杏仁、蘇子。
相關概念辨析
- 咳嗽:泛指肺氣上逆作聲、咯吐痰液之症,咳逆屬其兼氣機衝逆之變證。
- 喘證:以呼吸急促為特徵,咳逆若久不癒,可發展為喘,然咳逆以咳為主,喘以氣息為重。
咳逆一證,涵蓋外感內傷,辨證需分寒熱虛實,治當調氣降逆為要,兼顧化痰、溫陽、清熱等法。歷代醫家對其機理與治法頗多發揮,體現中醫對氣機升降與臟腑相關理論之重視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