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咳逆上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咳逆上氣
咳逆上氣,又稱咳喘、咳嗽上氣、咳而上氣,為中醫病證名,指咳嗽兼有氣逆而喘之證候。此證多因肺氣上逆所致,臨床表現為咳嗽頻作,氣息急促,甚則喘息不得平臥,其病因病機與外感內傷皆有密切關係。
病因病機
外感因素
外感六淫之邪,尤以風寒、風熱為常見。風寒束表,肺氣失宣,則咳嗽氣逆;風熱犯肺,灼津成痰,痰熱壅肺,亦致咳喘。此外,燥邪傷肺,肺失濡潤,亦可引發乾咳氣逆。
內傷因素
- 痰飲內停:脾失健運,水濕內停,聚而成痰,痰濁上犯於肺,阻遏氣機,致肺氣上逆而咳喘。
- 肺氣虛耗:久咳傷肺,或大病之後,肺氣虧虛,肅降無權,氣逆而咳。
- 腎不納氣:腎主納氣,若腎虛不能攝納,則氣浮於上,表現為咳喘,尤以呼多吸少為特徵。
- 肝火犯肺:情志失調,肝鬱化火,上逆侮肺,致咳嗽氣逆,甚則脅痛。
證候分類
實證
- 風寒襲肺:咳嗽氣急,痰白清稀,兼惡寒發熱,苔薄白,脈浮緊。
- 痰熱壅肺:咳喘氣粗,痰黃黏稠,胸悶煩熱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- 痰飲阻肺:咳喘痰多,色白質稀,胸膈滿悶,苔白滑,脈弦滑。
虛證
- 肺氣虛弱:咳喘無力,氣短聲低,自汗畏風,舌淡,脈弱。
- 腎不納氣:咳喘日久,動則加劇,呼多吸少,腰膝酸軟,脈沉細。
經典論述
《金匱要略·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》云:「咳逆上氣,時時唾濁,但坐不得眠,皂莢丸主之。」此條論述痰濁壅盛之咳逆上氣,治以皂莢丸滌痰開閉。
此外,《諸病源候論》指出:「肺主於氣,邪乘於肺則肺脹,脹則肺管不利,不利則氣道澀,故氣上喘逆。」說明肺氣壅滯為咳逆上氣之關鍵病機。
治療原則
實證以宣肺化痰、降氣平喘為主,虛證則宜補肺益腎、納氣定喘。臨床常用方劑如:
- 風寒束肺:麻黃湯、小青龍湯
- 痰熱壅肺:桑白皮湯、定喘湯
- 痰飲阻肺:苓甘五味薑辛湯、皂莢丸
- 肺氣虛弱:補肺湯
- 腎不納氣:七味都氣丸、人參蛤蚧散
咳逆上氣之證,涉及肺、脾、腎三臟,治療時需辨明虛實,標本兼顧,方能收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