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咳逆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咳逆嗽

咳逆嗽為中醫病名,指咳嗽伴有氣逆上衝、嗆咳頻作、咯痰不暢等證候,屬咳嗽之變證。此名首見於《丹溪心法·咳嗽》,其病機多因肺失宣降、痰氣交阻,或肝火犯肺、氣機上逆所致,臨床特徵為咳聲急迫、痰黏難咯,甚則胸悶氣促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痰熱壅肺:外感風熱或素體痰濕內蘊,鬱久化熱,痰熱膠結,阻塞氣道,致肺氣上逆而咳。
  2. 肝火犯肺:情志不遂,肝鬱化火,木火刑金,灼傷肺絡,引發嗆咳氣逆。
  3. 肺胃氣逆:飲食不節,胃氣上逆,或肺虛久咳,子病及母,導致肺胃同病,氣機失調。

證候表現

  • 主症:咳嗽劇烈,咳聲高亢,痰黏稠或黃稠,咯吐不利,伴胸脅脹滿。
  • 兼症:口乾咽燥,面赤煩熱,舌紅苔黃膩,脈弦滑或數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化痰清肺,降逆止咳:適用於痰熱壅肺證,方如《丹溪心法》所載,以蛤粉、青黛清熱化痰,配伍瓜蔞、貝母寬胸散結、潤肺止咳。
  2. 清肝瀉火,肅肺止咳:針對肝火犯肺證,可用黛蛤散合瀉白散加減,佐以枇杷葉、桑白皮降氣平肝。
  3. 和胃降氣,調和肺胃:若屬肺胃氣逆,可選旋覆代赭湯化裁,配合杏仁、紫蘇子以降氣化痰。

相關名詞辨析

  • 咳嗽:泛指肺氣上逆之咳,咳逆嗽屬其分支,以氣逆嗆咳為特點。
  • 咳逆:多指咳嗽兼氣逆喘促,範圍較廣,而咳逆嗽更強調痰氣交阻之象。
  • 痰嗽:側重痰濕壅盛之咳嗽,與咳逆嗽之痰熱或肝火病機有別。

此證需結合四診,辨明寒熱虛實,用藥注重宣降相因,痰熱者清化,氣逆者降泄,標本兼顧以調暢氣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