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纏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纏絡-人體小絡脈

纏絡是指人體小絡脈,為中醫名詞之一,見於《素問·五藏別論》。中醫學將絡脈分為大絡、小絡、枝絡、浮絡、隱絡、系絡、纏絡等不同形態。

根據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,纏絡與系絡是指同一臟腑系絡,而纏絡即是人體小絡脈。人體小絡脈結構細小,且位置隱藏,不容易觸摸得知。但在絡脈上存在結聚之處,即為纏絡。

纏絡一般由外感風寒濕邪、內傷飲食勞倦、情志不遂、跌打損傷等因素引起,導致經絡阻滯,氣血不通,形成纏絡。其臨床表現主要包括局部疼痛、腫脹、麻木、灼熱、皮膚變色等症狀。治療上以活血化瘀、通絡止痛為主。

纏絡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:

  1. 外感風寒濕邪:當風寒濕邪侵入人體時,可能造成經絡阻滯、氣血不通,從而形成纏絡。

  2. 內傷飲食勞倦:飲食不節、過度勞累可能損傷脾胃功能,導致脾失健運,運化失常,水濕停聚,阻滯經絡,形成纏絡。

  3. 情志不遂:長期壓抑情緒、情志不順,可能導致肝氣鬱結,氣機不暢,經絡阻滯,形成纏絡。

  4. 跌打損傷:外力撞擊、跌打受傷可能導致經絡受損,氣血不通,形成纏絡。

纏絡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:

  1. 局部疼痛:通常出現在四肢末端,局部可能有疼痛、腫脹、麻木、灼熱等症狀。

  2. 皮膚變色:受纏絡影響的局部皮膚可能出現紫紅、青黑等顏色改變。

  3. 壓痛:局部按壓可能引起明顯的疼痛。

  4. 其他全身症狀:纏絡患者還可能出現發熱、惡寒、頭痛、乏力、食慾不振等全身症狀。

纏絡的治療主要以活血化瘀、通絡止痛為主。常用的中藥包括當歸、川芎、赤芍、桃仁、紅花、丹參、牛膝、威靈仙、獨活、防風、白芷等。此外,針灸、推拿、按摩等外治方法也可作為治療選擇。

預防纏絡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:

  1. 注意保暖,避免受寒。

  2. 飲食清淡,避免過多食用生冷油膩食物。

  3. 適度休息,避免過度勞累。

  4. 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

  5. 注意防護,避免跌打損傷。

纏絡是一種常見的疾病,若出現相關症狀,應及早就醫,以免延誤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