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纏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纏絡
纏絡為中醫經絡學說中的細小絡脈,屬於人體絡脈系統的分支,較「系絡」更為細微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絡脈有「橫絡」「絲絡」等層次之分,而纏絡即為分布於皮部或筋肉間、纏繞交錯的微小絡脈,其形態纖細纏綿,如網狀交織,故名「纏絡」。
在生理功能上,纏絡主要負責輸布氣血至身體最表淺的組織,並溝通表裡,使經脈之氣得以滲灌於周身。當外邪侵襲或氣血失調時,纏絡易受影響,出現局部瘀滯或氣血阻滯,可表現為皮膚麻木、細絡浮現(如面頰血絲)或針刺樣疼痛。
中醫診斷中,纏絡的異常變化常作為辨證依據。例如:
- 色診:纏絡色青多主寒凝或痛證,色赤多為熱壅,色紫暗則提示血瘀。
- 形態:纏絡迂曲擴張,多與氣滯血瘀相關,常見於「絡病」初期。
治療上,針灸或刺絡法常針對纏絡瘀阻施術,如《靈樞·官針》所載「絡刺」即淺刺纏絡以瀉邪;藥物則選用藤類藥(如雞血藤、絡石藤)以通絡活絡,或配合活血化瘀之品(如當歸尾、紅花)。
纏絡的概念亦與現代醫學的微循環部分相通,但中醫更強調其與整體氣血運行及臟腑功能的關聯性,為「久病入絡」理論中邪氣傳變的初淺層次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