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咳唾膿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咳唾膿血

咳唾膿血為中醫證名,指咳嗽時排出膿性痰液或帶血之穢濁痰涎,多因邪火熾盛、血熱凝滯、肺絡損傷所致。此症常見於肺癰(肺膿瘍)、肺痿等疾病,屬肺系重證之一,反映肺臟氣血腐敗、熱毒壅滯之病機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熱毒壅肺:外感風熱或風寒鬱而化火,熱毒燔灼肺絡,血肉腐敗成膿,痰瘀互結,隨咳而出。
  2. 痰瘀互結:肺氣失宣,津液不布,聚濕成痰,久則痰熱膠結,阻滯脈絡,血行不暢而瘀滯,終致膿血相雜。
  3. 正虛邪戀:久病耗氣傷陰,肺葉枯萎(如肺痿),氣不攝血,或陰虛火旺,灼傷肺絡,亦可見痰中帶血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肺癰實證:咳唾黃綠腥臭膿血,胸痛劇烈,伴發熱、口乾、脈滑數有力,舌紅苔黃膩。
  • 肺痿虛證:痰中帶血絲或少量膿血,咳聲無力,胸悶氣短,脈數而虛,舌淡紅少津。

典籍論述

《金匱要略》明確區分肺癰與肺痿之異:「脈數實者為肺癰,咳唾膿血;脈數虛者為肺痿,唾涎沫而不渴。」指出肺癰屬實熱壅盛,肺痿則多氣陰兩虛,二者雖皆可見咳唾膿血,然病機迥異。

相關疾病

此症見於西醫之肺膿瘍、支氣管擴張症、肺結核後期等,中醫辨證需結合痰色、質地、氣味及全身症狀,區分寒熱虛實。如肺癰膿血稠濁腥臭,多屬痰熱瘀毒;肺痿咳血淡紅夾沫,則多為虛火或氣不攝血。

治法舉要

  • 肺癰:清熱解毒、化瘀排膿,方如《千金》葦莖湯加桔梗、魚腥草。
  • 肺痿:益氣養陰、潤肺止血,方如麥門冬湯或拯陽理勞湯加減。

咳唾膿血為肺系病變之危重徵兆,辨證須詳察痰血性狀與伴隨症狀,以明病性之虛實寒熱,方可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