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咳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咳血,是指肺、肺系(氣管)出血,經咳嗽而出,故多痰血相兼,或痰中帶有血絲。若痰少而血多,或大量出血,則稱咯血。

咳血之稱來自《內經》。《丹溪心法》稱「咯血」。《證治要訣》又稱「嗽血」。其後,也有將咳血、嗽血、咯血細加分辨者,但無更大臨床意義。應分辨者,卻是歷代醫學文獻中,有將咳血稱作吐血的,如《金匱.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并治》篇:「煩咳者,必吐血」;《傷寒論》中則籠統地稱為「亡血」。因此後世有嘔血、咳血不分,統稱為吐血。儘管血皆從口而出,但病位不同,名稱、概念上皆須嚴格區分。

【常見證候】

外感咳血:突然咳痰帶血,惡寒發熱,咽癢,頭暈頭痛,胸痛;或鼻燥、口乾、舌苔薄黃,脈象浮數;或舌苔薄白,脈象浮緊。

肺熱壅盛咳血:咳痰色黃帶血,咯血量多,血色鮮紅,口乾而渴,咽乾痛,多伴有發熱,胸脅引痛,急躁易怒,便秘溲赤,舌質紅、苔黃,脈弦滑數。

瘀阻肺絡咳血:咳痰帶血或吐血沬,心悸,咳逆倚息不得臥,胸悶刺痛,口唇青紫,面色晦滯,目眶黧黑,舌質紫暗或有瘀斑,脈沉弦澀或弦遲結代。

脾肺氣虛咳血:咳血久延不癒,血量較少,血色暗淡,咳嗽痰白,面色白,畏冷,神倦肢乏,心悸氣短,聲細懶言,納少無味,大便溏,舌淡苔薄白,脈沉細或芤。

陰虛火旺咳血:乾咳少痰或痰粘難以排出,咯血鮮紅,血多痰少,反復咯血不已。午後顴紅,低熱心煩,手足心熱,咽乾欲飲,盜汗乏力,或有遺精多夢,或有陰股間熱,腰脊痛,舌質紅,少苔或無苔,脈細數,兩尺脈無力。

【鑒別分析】

外感咳血:本證多由素體肺陰不足,虛熱內蘊,若感受風熱、暑熱、秋燥之邪,失於清解,內外熱勢相助,灼傷肺絡,則發生咳血;或素體肺有實熱,外感風寒之邪,風寒外束,陽氣被鬱,內鬱之陽與肺熱相合,助長肺熱化火,亦可灼傷肺絡而咳血,此又稱「寒包火證」。外感風熱咳血,必有身熱口渴;外感風寒咳血定見頭痛惡寒,兩者不難鑒別。外感風熱咳血,桑杏湯主之;外感風寒咳血者,麻黃人參芍樂湯主之。

肺熱壅盛咳血與外感風熱咳血:前者多因外感六淫失於宣解,鬱而化熱、化火、化燥;或鬱怒傷肝,肝鬱化火,木火刑金;或因飲酒炙煿積熱於胃,上熏於肺,以上諸因皆可致肺熱壅盛,熱傷肺絡,火載血升,產生咳痰帶血。肺熱盛為主者,僅有咽乾痛,口乾渴,痰黃咳促等兼症;若出現急躁善怒,胸脅牽痛,口苦咽乾者,則為肝火內盛。本證與外感風熱咳血不同點為無惡寒發熱、咽癢、脈浮等表證。治以清肺瀉火,佐以止血,瀉白散合十灰散主之。

肺熱壅盛咳血與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