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渴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渴利

病證名,指患者口渴多飲,且飲入之水液隨即隨小便排出的病證。此證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消渴病諸候》,書中記載:「渴利者,隨飲小便故也。」其病因病機主要與腎氣虛耗、下焦熱盛有關,臨床表現與消渴病(尤以下消)關係密切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腎虛燥熱
    隋代巢元方提出,渴利多因年少時服用乳石(古代煉丹藥石),石熱內蘊,加之房室過度,導致腎氣虛損,下焦生熱。腎陰不足,虛熱內生,化燥傷津,故見口渴引飲;腎虛氣化失司,水液直趨下焦,故飲後即尿。
  2. 陰虛內熱
    後世醫家補充,此證不僅限於「服乳石」之因,凡久病耗陰、情志化火、飲食不節等,皆可導致陰虛內熱,上灼肺胃,下劫腎陰,形成渴利。

臨床特徵

  • 主症:煩渴多飲,飲水量多,但尿頻量多,甚則飲一溲一。
  • 兼症:或伴腰膝酸軟、頭暈耳鳴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等腎陰虧虛之象;若熱毒蘊結,可併發癰疽(如《諸病源候論》所言「多發癰疽」)。

與消渴病的關係

渴利屬消渴病範疇,尤與「下消」(腎消)相似,均以多尿、腎陰虧虛為本。然渴利更強調「飲尿同步」之特點,病機側重腎虛不固與燥熱並存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基本治則
    • 益腎育陰:補益腎氣,滋養陰液,為治本之法。
    • 清熱生津:兼清下焦虛熱,以緩解燥渴。
  2. 代表方劑
    • 蘭葉散(明代方賢主張):清熱養陰,適用於熱盛傷津之渴利。
    • 六味地黃丸加減:滋腎陰為主,可酌加知母、黃柏清熱,或天花粉、麥冬生津止渴。
    • 腎氣丸:若陰損及陽,腎氣不固,可溫腎化氣,佐以收澀。

相關條目參考

  • 消渴:泛指多飲、多食、多尿之病證,分上、中、下三消。
  • 下消:以多尿、尿濁為主,病位在腎,與渴利病機相通。

渴利一證,雖古籍多歸因於石藥之毒,然臨床須辨其虛實寒熱,靈活施治,總以調補腎氣、滋陰清熱為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