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客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客熱
一、病證名
客熱為中醫術語,指小兒發熱反覆不定,猶如外客往來無常。《幼科全書》記載:「客熱者,邪妨於心也。」其病機在於外邪侵擾心經,心主神明,受邪則熱象顯現於額部,故發熱先見於頭面,繼而遍及全身。患兒多伴隨神志恍惚、易驚恐、聞聲惕然等症,此因真氣虛弱而邪氣亢盛,正邪相爭,致熱勢起伏不定,狀如客之暫留。
二、病因病機
- 外邪侵心:心為君主之官,外邪(如風熱、暑熱)直中心經,擾亂神明,導致發熱與精神症狀。
- 正虛邪乘:小兒臟腑嬌嫩,真氣未充,邪氣易乘虛而入,與正氣交爭,呈現熱勢進退不定的特點。
- 虛陽浮越:部分情況屬虛熱或假熱,如《傷寒論》所言「胃中虛冷」而見數脈,實為陽氣浮越之假熱象,非實火所致。
三、臨床表現
- 主症:發熱忽高忽低,頭面先熱,繼而周身,伴額部明顯熱感。
- 兼症:心神不寧、驚悸多恐、睡眠不安,或見食欲不振、嘔吐(如《傷寒論》中胃虛客熱之證)。
- 脈象:常見數脈,但需辨別虛實;虛證者脈數無力,實熱者脈數有力。
四、辨證分型
- 外感客熱:多因風熱、暑邪外襲,起病急,熱勢高,兼見咳嗽、鼻塞等表證。
- 心經客熱:熱邪內擾心神,以精神恍惚、驚恐為特徵,舌紅苔薄黃。
- 虛陽客熱:見於素體陽虛者,表現為身熱面赤、脈數而弱,伴畏寒、下利清穀等真寒假熱之象。
五、治法與方藥
- 清心透邪:適用於外感或心經客熱,方選導赤散加減,或黃連解毒湯清心瀉火。
- 扶正祛邪:真氣虛弱者,用人參敗毒散益氣解表;若虛陽外越,則以通脈四逆湯回陽救逆。
- 調和營衛:熱勢往來不定者,可仿桂枝湯調和營衛,佐以鉤藤、蟬蛻鎮驚安神。
六、古籍論述補充
《傷寒論》提及「客熱」與胃中虛冷相關,強調「數脈」未必主熱,可能為虛陽浮越之假象,此與《幼科全書》所述外邪客熱有虛實之別,臨證需詳辨病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