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纏喉急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纏喉急痹

纏喉急痹,又稱「纏喉風」,屬中醫喉科急症之一,首見於清代醫著《時疫白喉捷要》。其名「纏喉」,意指邪毒纏結喉間,發病急驟;「急痹」則強調喉部氣血壅滯、閉塞不通之病機。此症多因風熱疫毒、痰火壅盛,或陰虛火炎上攻咽喉所致,臨床以咽喉腫痛劇烈、呼吸窒塞、湯水難下為主要特徵,甚則危及性命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感風熱疫毒:風熱邪毒自口鼻而入,與肺胃積熱相搏,上攻咽喉,致氣血瘀阻,化腐成膿。
  2. 痰火內蘊:平素嗜食辛辣厚味,痰火內生,遇外邪引動,痰火膠結喉間,阻塞氣道。
  3. 陰虛火炎:素體陰虧,虛火上灼咽喉,黏膜失養,久則腐潰成痹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咽喉症狀:喉關兩側或喉核周圍紅腫焮痛,甚則蔓延至會厭,表面可見黃白腐膜,剝之易出血。
  • 全身症狀:初起憎寒壯熱,煩渴引飲,口臭氣粗;若毒邪內陷,可見神昏譫語、面唇青紫等危候。
  • 危重症狀:呼吸急促,痰鳴如鋸,聲音嘶啞或失音,湯水難入,此為「喉痹閉塞」之兆。

證型辨治

  1. 風熱壅盛證

    • 治法:疏風清熱,解毒利咽。
    • 方藥:普濟消毒飲加減(黃芩、黃連、牛蒡子、玄參、桔梗等)。
  2. 痰火熾盛證

    • 治法:瀉火化痰,開閉通竅。
    • 方藥:清咽利膈湯合礞石滾痰丸(梔子、大黃、芒硝、礞石等)。
  3. 陰虛火旺證

    • 治法:滋陰降火,潤喉解毒。
    • 方藥:養陰清肺湯(生地、麥冬、白芍、丹皮等)。

外治法

  • 吹藥:以冰硼散、錫類散吹喉,清熱化腐。
  • 針刺:刺少商、商陽出血,泄熱解毒;或針合谷、內庭以疏導經氣。

纏喉急痹為喉科重症,歷代醫家強調「治貴神速」,需辨明虛實,急則治標,緩則治本。其理論與治法,亦反映中醫對急症「祛邪扶正」之核心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