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客色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客色
客色為中醫診斷學中「五色」之一,與「正色」相對,指人體面部因外界環境、時令變化或暫時性生理狀態所呈現的色澤,非臟腑氣血之本態。其概念源自《黃帝內經》,強調「天人相應」,認為人體色澤會隨自然節律或短期因素產生相應變化,屬正常生理現象,但須與病色鑑別。
客色之成因與表現
-
時令客色
- 中醫認為五色對應五行與四時,春稍青、夏稍赤、長夏稍黃、秋稍白、冬稍黑,此為氣血隨自然界陰陽消長而外應之象。
- 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提及「色以應日,脈以應月」,指出面色如日照般隨季節微調,若過度偏離則屬異常。
-
地域與環境客色
- 久居風沙之地者,面色多顯粗黃;居濕熱之處者,或見微赤暗滯,此為風土習染所致。
- 短暫暴露於寒熱(如凍得面青、曬得面赤)亦屬客色範疇。
-
情志與勞逸客色
- 情緒波動如怒則面青、羞則面赤,或熬夜後面色晦暗,均屬暫時性氣血擾動,待情志平復或休息後即退。
客色與病色之鑑別
- 動態觀察:客色隨誘因消除而復常,病色則持久不退,且多伴隨其他症狀(如青紫伴胸悶為血瘀,黃疸伴溲黃為濕熱)。
- 色澤特徵:客色雖變,仍隱含明潤光澤;病色常顯枯槁、晦暗或妖艷不藏,如《醫宗金鑑》所言「色貴有神」。
古典文獻佐證
《靈樞·五色》以「青黑為痛,黃赤為熱,白為寒」論病色,而客色則如張介賓《類經》注:「春氣在肝,其色微青,夏氣在心,其色微赤……此常色之應也。」強調客色之「微」與「應時」特性。
客色理論體現中醫「整體觀」,臨床需結合四診,避免將一時性色變誤判為病徵,亦不可忽略潛伏病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