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客忤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客忤(又稱中客、中客忤、中人、少小客忤)為中醫病證名,首載於《肘後備急方》。此證多見於小兒,因小兒神氣未充,魂魄未定,突遇生人、異聲或異物,驚嚇觸忤,導致氣機逆亂,輕則啼哭不安、面色驟變,重則風痰相搏,內擾臟腑,發為腹瀉、嘔吐涎沫、腹痛,甚則肢體反側抽搐,狀似驚癇。
病因病機
《諸病源候論·中惡病諸候》闡述:「卒忤者,亦名客忤,謂邪客之氣,卒犯忤人精神也。」此因外來穢濁邪氣(如「鬼厲之毒氣」)驟犯人體,而小兒臟腑嬌嫩,神氣怯弱,易為邪氣所乘,擾亂心神,閉阻經絡。若兼素體痰濕內蘊,邪氣與痰相結,上蒙清竅則驚惕,中阻脾胃則運化失司,下迫腸腑則泄瀉。
辨證分型
- 驚忤輕證:卒受驚嚇後啼哭不止,面色青白,睡臥不寧,舌淡紅苔薄白。
- 痰熱擾神:除驚惕外,兼見痰鳴氣粗、嘔吐黏涎、手足抽搐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- 氣亂腹逆:以腹痛、腸鳴泄瀉為主,伴精神萎靡,唇色淡白,脈弦細。
治法方藥
- 安神定驚:首選《丹台玉案》安魂丸(硃砂、茯神、遠志等)加減,或雄麝散(雄黃、麝香)辟穢開竅;若神昏氣閉,可用蘇合香丸芳香醒神。
- 豁痰清熱:痰熱盛者,以溫膽湯(半夏、竹茹、枳實等)加鈎藤、桑枝,清熱化痰、熄風定搐。
- 調和脾胃:若脾胃受損,納呆泄瀉,可佐以六君子湯健脾化濕,或針灸中脘、足三里以和中降逆。
古籍論述補充
《小兒藥證直訣》提及:「客忤者,因外氣所忤,其候與驚風相似。」強調此證需與驚風鑑別,前者多因外觸異氣,後者常緣內生風火。明代《幼科發揮》進一步指出,客忤久不愈可轉為「慢驚」,提示早期調治之要。
(註:本文僅述中醫理論,具體辨證須由專業醫師指導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