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客忤痙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客忤痙
病證名,出自《溫病條辨·解兒難》,屬小兒痙病之一。此證多因小兒神氣未充,膽怯氣弱,突受驚嚇,或外觸異物異聲,致使心神不寧,肝風內動而成。
臨床表現:
患兒可見發熱,或自汗,或無汗,面色乍青乍赤,睡中驚啼囈語,手足蠕動,甚則驚惕不安。此因驚則氣亂,擾動心神,肝失疏泄,風陽內動,故見筋脈拘急之象。
病機分析:
小兒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,心肝常有餘而脾腎常不足。外受驚恐,易致心氣耗散,肝木亢逆,風火相煽,發為痙證。《小兒藥證直訣》云:「驚則氣上」,氣機逆亂,陰陽失和,故見寒熱交作、面色變異;風動筋急,則手足蠕動。
治法方藥:
治宜養心安神、平肝息風,主方選用復脈湯(《傷寒論》炙甘草湯化裁)加減:
- 去人參、桂枝、生薑、麥冬等溫燥之品,防其助熱生風。
- 加丹參活血安神,丹皮涼血散瘀,犀角(今多以水牛角代)清心鎮驚。
若兼痰熱內擾,可佐鉤藤、天竺黃以化痰息風;若陰虛明顯,可酌加白芍、生地滋陰柔肝。
古籍佐證:
《幼幼集成》提及:「客忤者,謂邪客之氣忤犯心神」,強調外驚引動內風之病機。《溫病條辨》亦指出,小兒痙病「有因驚而作者」,當從心肝論治,鎮驚為要。
此證與急驚風有別,後者多因熱極生風,病勢急暴;客忤痙則以驚嚇為誘因,症相對輕緩,然久延不癒亦可化熱傷陰,轉為他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