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客忤似癇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客忤似癇

病證名,首見於明代醫家萬全所著《幼科發揮》,屬小兒急驚風類證之一。此證因小兒神氣未充,突受外來驚嚇、異物衝撞,或接觸生人異氣,致氣機逆亂,擾動心神,出現類似癇證之狀,然其病機與真癇有別。

臨床表現
患兒多見口吐青、黃、白沫,或夾未消化之食物,面色乍青乍白,氣息急促,伴有腹痛陣作,肢體反覆扭動(反側),局部肌肉抽掣(瘈瘲)。其特徵為雙眼不上竄,此點可與熱極生風之驚癇區分。

病機分析
中醫認為,小兒「肝常有餘,脾常不足」,客忤之邪易引動肝風,風動則筋急,故見瘈瘲;脾胃受擾,升降失司,則吐沫夾食;氣機阻滯,故腹痛喘急。此證雖狀似驚癇,實為外觸驚恐所致,病位多責之心肝,涉及脾胃。

治法與方藥
治宜鎮驚安神,調和肝脾,可參照《小兒藥證直訣》客忤條用方,如安神丸(朱砂、黃連、當歸、甘草)合勻氣散(陳皮、木香、砂仁),以平肝息風、和中降逆。若痰涎壅盛,可佐溫膽湯化裁;若肝熱明顯,加鉤藤、蟬蛻以疏風清熱。

鑒別診斷
需與急驚風癇證區分。急驚風多伴高熱、神昏,眼目上視;癇證發作有定時,醒後如常。客忤似癇則以突受驚恐為誘因,症狀雖急但較短暫,無典型癇證之昏仆抽搐。

此證反映中醫「形神合一」之論,強調外因觸動內在氣機失調,治療重於調神定志,兼顧臟腑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