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空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空竅

空竅,又稱孔竅,為中醫學中對人體外在孔竅之統稱,涵蓋九竅、汗竅、津竅、精竅等結構。其概念源自《黃帝內經》,為臟腑氣血輸布於體表之門戶,亦為邪氣出入之徑路,與人體生理、病理密切相關。

空竅之範疇

  1. 九竅
    指頭面部七竅(雙目、雙耳、雙鼻孔、口)及前後二陰(尿道、肛門),為臟腑精氣外現之處。《靈樞·脈度》云:「五臟常內閱於上七竅」,說明五臟之氣通於七竅,如肝開竅於目、肺開竅於鼻等。
  2. 汗竅(玄府)
    即毛孔,為汗液排泄與衛氣運行之通道。《素問·調經論》提及「玄府不通,衛氣不得泄越」,若汗竅閉塞,可致發熱無汗;反之,若腠理疏泄,則易自汗、盜汗。
  3. 津竅與精竅
    津竅泛指體液分泌之孔道,如淚竅、涎竅等;精竅則專指男性精室之出口(如尿道口),與腎氣封藏功能相關。《類經》註解:「精竅者,溺孔之端也」,強調精關需腎氣固攝。

生理與病理意義

  • 氣血之通道
    《靈樞·邪氣臟腑病形》指出「氣血上於面而走空竅」,說明頭面空竅賴氣血濡養。若氣血不足,可致耳鳴、目眩、嗅覺減退等;若氣滯血瘀,則見竅道阻塞,如鼻塞、耳聾。
  • 邪氣侵襲之途
    外邪常由空竅內犯,如風寒從口鼻入肺、濕熱下注前陰等。《素問·四氣調神大論》以「邪害孔竅」警示外邪乘虛而入,導致「陽氣者閉塞,地氣者冒明」之病理變化。

空竅與臟腑關係

中醫認為空竅功能受臟腑調控:

  • 肺主皮毛,司汗竅開闔;
  • 腎開竅於耳及二陰,主宰聽力與二便;
  • 脾開竅於口,其華在唇,反映消化功能。

若臟腑失調,則相應空竅異常,如脾虛者口淡無味,腎虛者耳鳴失聰。

經典論述

《黃帝內經》多次強調空竅之重要性,除前述經文外,《靈樞·口問》亦云:「凡此十二邪者,皆奇邪之走空竅者也」,指出奇邪(非常之邪)易襲孔竅,進一步影響臟腑。後世醫家如張景岳在《景岳全書》中延伸,認為調理空竅疾病需「從本治之」,即辨明相關臟腑虛實而施治。

綜言之,空竅為中醫形體觀中「內外相應」之關鍵,既是生理代謝之出口,亦是病邪傳變之樞紐,臨床辨證時不可不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