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孔伯華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孔伯華(1884-1955年), 現代醫家。原名繁棣,號不龜手廬主人,山東曲阜人。其祖父為當地名醫,孔氏深受其影響。幼年時攻讀經書,並隨父宦游各地。後以母病,遂立志學醫。16歲時,移居河北易州行醫,於當地與名醫狄虎堂等人交善。後又於25歲時在北京外城官醫院任職,於當時名醫張菊人、陳伯雅等共事,砌磋學問。1929年,曾參與奮起反抗當時政府擬消滅中醫的活動。並於同年與另一名醫蕭龍友共辦北京國醫學院,培養較多的中醫人才。平時喜用並善用石膏,故有「孔石膏」之稱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,曾任全國政協第二屆委員。所著有《八種傳染病證治析疑》、《臟腑發揮》等,尚未見付梓。人稱「北京四大名醫」之一。

孔伯華,字繁棣,號不龜手廬主人,山東曲阜人。幼年攻讀經書,隨父宦游各地。後以母病,遂立志學醫。16歲時,移居河北易州行醫,於當地與名醫狄虎堂等人交善。後又於25歲時在北京外城官醫院任職,於當時名醫張菊人、陳伯雅等共事,砌磋學問。1929年,曾參與奮起反抗當時政府擬消滅中醫的活動。並於同年與另一名醫蕭龍友共辦北京國醫學院,培養較多的中醫人才。平時喜用並善用石膏,故有「孔石膏」之稱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,曾任全國政協第二屆委員。所著有《八種傳染病證治析疑》、《臟腑發揮》等,尚未見付梓。人稱「北京四大名醫」之一。

孔伯華擅長內科、外科、婦科、兒科、傳染病等,尤精於治療肺結核、腸結核、梅毒、淋病、腦膜炎、肺炎、瘧疾、痢疾、傷寒、麻疹、猩紅熱、天花、麻風等。其診斷精審,用藥得當,療效顯著。他還對中醫理論和醫學教育進行了研究和改革,對我國中醫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。

孔伯華是一位德高望重、學識淵博、醫術精湛的名醫。他一生致力於中醫事業,為中醫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。他的醫學思想和臨床經驗,對後世的中醫學研究和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。

孔伯華的醫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:

一、他主張中西醫結合,認為中西醫各有優缺點,應取長補短,相互學習,共同發展。他曾說:「中西醫學都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,我們應該發揚光大,使之更好地為人民服務。」

二、他強調中醫的整體觀念,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,各個臟腑、經絡、氣血等相互影響,相互依存。因此,在治療疾病時,要從整體出發,辨證施治,才能取得良好的療效。

三、他重視臨床經驗,認為臨床經驗是醫生提高醫術的重要途徑。他曾說:「醫生要想提高醫術,必須多積累臨床經驗,不斷總結經驗教訓。」

孔伯華的臨床經驗非常豐富,他善於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,辨證施治,取得了良好的療效。他治療肺結核,常用生石膏、知母、天花粉等清熱瀉火、生津止渴、潤肺止咳的藥物;治療腸結核,常用黃連、黃芩、黃柏等清熱燥濕、瀉火解毒的藥物;治療梅毒,常用白頭翁、黃柏、蒼耳子等清熱解毒涼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