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孔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孔竅

孔竅為中醫解剖結構名詞,又稱空竅,泛指人體中空、通達內外的腔隙與門戶。此概念首見於《靈樞·百病始生》:「閉塞不通,津液不下,孔竅下壅。」意指氣血津液運行受阻時,孔竅易壅滯不通,進而影響生理功能。

中醫理論中的孔竅

  1. 生理定位
    孔竅分佈於全身,包含五官九竅(如目、鼻、口、耳、前後二陰)及細微孔隙(如毛孔、腠理)。其功能與氣機升降津液輸布密切相關,為臟腑之門戶,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五臟常內閱於上七竅」,強調臟腑精氣通過孔竅外顯。
  2. 與經絡臟腑的聯繫

    • 五官九竅各有所主:目屬肝、鼻屬肺、口屬脾、耳屬腎、舌屬心,反映五臟盛衰。
    • 腠理毛孔肺衛之氣相關,主司汗液排泄與外邪防禦。
    • 前後二陰分別通調腎氣大腸傳化,涉及水穀代謝與糟粕排泄。
  3. 病理意義
    孔竅病變多因氣滯、痰濕、瘀血等邪氣壅塞,或正氣虛衰致竅失濡養。例如:

    • 竅閉:如風寒襲肺致鼻塞、痰蒙清竅致耳鳴。
    • 竅泄:如脾虛不攝之涎唾自流、腎氣不固之遺尿。
    • 竅燥:陰血不足時,可見目乾澀或口唇皸裂。

經典文獻補充

《醫宗金鑑》提及:「竅貴乎通,通則氣血和。」強調孔竅以通為用,其開闔失常可影響整體氣化。歷代醫家亦重視通竅法的運用,如辛夷散宣鼻竅、石菖蒲開耳竅,皆基於「竅病治臟」的原則。

此概念延伸至微觀竅道,如三焦膜原之隙、經絡中的孫絡,均屬廣義孔竅範疇,體現中醫「形氣相貫」的整體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