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孔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孔穴

孔穴,又稱「腧穴」,為中醫學中經絡氣血輸注於體表之特定部位。晉代皇甫謐於《針灸甲乙經》中徵引《明堂孔穴針灸治要》,首載其名,後世醫家如孫思邈於《千金要方》進一步闡述:「凡孔穴在身,皆是臟腑榮衛血脈流通,表裡往來,各有所主。」此論揭示孔穴與人體內在臟腑、氣血運行密切相關,乃中醫針灸與推拿治療之關鍵基礎。

孔穴之定義與特性

孔穴為經絡系統中氣血聚散之門戶,分布於人體十二正經、奇經八脈及絡脈之上。其特性如下:

  1. 氣血輸注之所:孔穴為經氣運行之樞紐,內聯臟腑,外通肢節,具調節氣血、平衡陰陽之功。
  2. 反應病候之窗:當臟腑功能失調時,相應孔穴可能出現壓痛、結節或溫度異常,可作為診斷依據。
  3. 治療之樞機:通過針刺、艾灸或推拿孔穴,可激發經氣,調和臟腑,達到「從外治內」之效。

孔穴之理論基礎

1. 經絡學說

孔穴隸屬於經絡系統,遵循「經脈所過,主治所及」之原則。例如:

  • 足三里穴(足陽明胃經)主調脾胃功能,兼補氣血。
  • 內關穴(手厥陰心包經)擅治心胸疾患,如心悸、胸悶。

2. 臟腑相關理論

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五臟有疾,應出十二原」,強調孔穴與臟腑間存在特定對應關係。如:

  • 肺俞穴(膀胱經)為肺之背俞穴,主治咳嗽、氣喘。
  • 太衝穴(肝經)為肝之原穴,可疏肝理氣。

3. 氣血陰陽理論

孔穴之分類與氣血陰陽密切相關:

  • 五輸穴(井、滎、輸、經、合)反映氣血由淺入深之運行規律。
  • 募穴(如中脘、關元)多位於胸腹,屬陰,主調臟腑之氣。

孔穴之分類

  1. 經穴:歸屬於十四經脈之正穴,共計361穴(據《針灸甲乙經》)。
  2. 奇穴:未入正經,然具特殊療效,如「太陽穴」治頭痛、「十宣穴」急救昏厥。
  3. 阿是穴:以壓痛點或反應點為穴,無固定位置,首見於《千金要方》。

歷代醫家之論述

  • 《黃帝內經》:奠定孔穴理論,提出「節之交,三百六十五會」之說。
  • 《針灸甲乙經》:系統整理孔穴定位與主治,為現存最早針灸專書。
  • 《千金要方》:強調孔穴為「臟腑榮衛血脈流通」之樞紐,深化其生理意義。

孔穴之學問博大精深,不僅為針灸治療之核心,更體現中醫「整體觀」與「辨證論治」之精髓。歷代醫家通過臨床實踐,不斷豐富其理論與應用,使之成為中醫學不可或缺之瑰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