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纏喉風外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纏喉風外證
病證名,屬中醫喉科急症之一,特徵為頸項外側腫脹如蛇纏繞,故名「纏喉風外證」。此證首載於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一,描述其外候為「腫如蛇纏,頸身發潮熱,頭目大痛,腫處呈紫糖色」,多因毒火熾盛,上炎攻喉所致。
病因病機
- 火毒壅盛:過食辛辣炙煿,或外感風熱邪毒,內蘊化火,火毒上攻咽喉,灼傷脈絡,氣血壅滯而成腫痛。
- 痰熱互結:痰濕體質者,復感熱邪,痰火搏結於咽喉,阻遏氣機,發為腫硬。
- 氣血瘀阻:熱毒熾盛,煎灼津血,致局部經絡瘀阻,腫脹紫暗。
臨床表現
- 外症:頸項外側腫脹如蛇纏繞,皮膚緊繃光亮,色紫紅或紫糖,觸之灼熱。
- 全身症狀:高熱煩躁,頭痛劇烈,口乾渴飲,小便短赤,大便祕結,舌紅苔黃燥,脈洪數或弦數。
- 危重徵兆:若腫勢速擴至胸膺,伴呼吸急促、痰鳴氣促,恐為「鎖喉風」,屬急危之候。
治法與方藥
治則:清熱瀉火、解毒消腫、涼血散瘀。
- 主方:
- 三黃涼膈散加減(黃連、黃芩、梔子、連翹、薄荷、玄參、赤芍、桔梗、甘草)。
- 熱毒極盛者,加石膏、知母以清氣分熱;
- 腫硬甚者,加丹皮、紫草涼血化瘀;
- 痰壅氣逆者,加膽南星、瓜蔞仁化痰散結。
- 三黃涼膈散加減(黃連、黃芩、梔子、連翹、薄荷、玄參、赤芍、桔梗、甘草)。
- 外治:
- 局部可敷如意金黃散或玉露散,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。
- 針刺少商、商陽穴放血泄熱,或取合谷、曲池瀉火解毒。
相關鑑別
- 纏喉風:以咽喉腫閉、呼吸困難為主,外腫不顯,屬內喉之疾;而纏喉風外證則以外頸腫脹為特徵。
- 痄腮(流行性腮腺炎):多發於頰腮部,腫脹軟而無頭,具傳染性,與火毒上攻之纏喉風外證病機有別。
此證屬實熱陽證,病勢急猛,臨床須辨明火毒輕重,及時峻瀉其熱,防其內陷生變。古籍《醫宗金鑒》亦強調「喉風諸證,惟火最速」,故用藥當果斷,以截斷病勢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