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孔志約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孔志約
孔志約,唐代著名醫學家兼官吏,曾任禮部郎中、太子洗馬及弘文館大學士等職。其於顯慶四年(659年)奉唐高宗之命,與蘇敬等二十餘位醫官及學者共同編纂《新修本草》,此書為中國歷史上首部由政府頒行的藥典,亦為世界上最早的國家藥典之一。孔志約不僅參與修訂,更為該書撰寫序言,闡述編纂宗旨與醫學思想,對後世中藥學發展影響深遠。
在醫學貢獻上,孔志約深諳本草之學,除《新修本草》外,尚著有《本草音義》二十卷,該書主要針對藥名、藥性進行音韻訓詁與釋義,雖已佚失,但從歷代醫籍引述中可窺其學術價值。唐代醫學重視藥物的分類與考證,孔氏之工作正反映當時「辨藥性、正名實」的嚴謹態度,尤其對藥物基原、產地及炮製方法的考據,為中藥理論體系奠定重要基礎。
從中醫理論視角,孔志約所參與的《新修本草》強化了「藥性與臟腑相應」的觀念,書中收錄850餘種藥物,並首度繪製藥物圖譜,結合文字與圖像以辨識藥材,此舉不僅提升臨床用藥準確性,亦推動了中藥形態學的發展。其序文中強調「草木蟲魚,形性殊別」,呼應《神農本草經》「三品分類」思想,進一步系統化藥物功效與毒性分級,對後世《證類本草》《本草綱目》等典籍的編撰具有啟發意義。
孔志約的醫學思想融合了唐代官修醫書的實證精神與傳統中醫理論,其著作雖多散佚,然透過《新修本草》之流傳,仍可窺見其對本草學的深刻見解,堪稱唐代醫藥學承先啟後之關鍵人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