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恐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恐膈

恐膈為中醫古籍所載「五膈」之一,首見於宋代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。其病機多與情志失調、臟腑氣機逆亂相關,尤以「恐」為致病之因,故名「恐膈」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「恐」為七情之一,過度恐懼易傷腎氣。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云:「恐傷腎」,腎主納氣,司二便,恐則氣下,致腎氣不固,氣機下陷,影響中焦脾胃運化。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紐,若氣機逆亂,則水穀不化,痰濕內停,久而形成膈證。

臨床表現

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描述恐膈症狀為:「心腹脹滿,咳嗽,氣逆,腹下若冷,雷鳴繞臍,痛不能食。」具體可分為以下幾點:

  1. 心腹脹滿:因氣機鬱滯,中焦壅塞,導致脘腹脹滿不舒。
  2. 咳嗽氣逆:肺主氣,腎為氣之根,腎氣虛則肺失肅降,氣逆上衝而咳。
  3. 腹下若冷:腎陽不足,不能溫煦下焦,故覺腹冷。
  4. 腸鳴繞臍:脾胃虛弱,水濕不運,腸中氣滯,故雷鳴有聲。
  5. 痛不能食:中焦氣機不暢,胃失和降,故見疼痛而納差。

辨證論治

恐膈屬本虛標實之證,以腎氣虛為本,氣滯痰阻為標。治療當以調暢氣機為主,兼顧補腎溫陽。

  1. 理氣化痰:可選用《金匱要略》之「半夏厚朴湯」加減,以化痰行氣。
  2. 溫補腎陽:若腎陽虛明顯,可配合「腎氣丸」或「右歸丸」加減,以溫補下元。
  3. 調和脾胃:佐以「香砂六君子湯」健脾和胃,助運化水濕。

與其他膈證之區別

五膈除恐膈外,尚有憂膈、氣膈、寒膈、熱膈。恐膈特點在於與情志「恐」相關,且多伴腎虛之象,如腰膝酸軟、小便清長等,此為辨證關鍵。

恐膈之記載,體現中醫「情志致病」與「臟腑相關」之理論特色,臨床需綜合辨治,方能收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