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恐傷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恐傷

在中醫理論中,「恐傷」指因過度恐懼而導致氣機紊亂,進而引發一系列身心失調的病理現象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恐傷腎」,認為恐懼情緒直接影響腎臟功能,使腎氣虧虛,進一步波及全身氣血運行。《醫醇剩義·恐傷》記載:「恐則氣餒,骨節無力,神情不安」,具體描述恐懼過度時,人體會出現氣機下陷、肢體乏力及精神恍惚等症狀,並以「補骨脂湯」作為調治方劑。

病機與證候表現
恐傷的病理核心在於「腎氣不固」。腎主藏精,為先天之本,亦主骨生髓,通於腦。當恐懼過度時,腎氣失於封藏,可導致以下表現:

  1. 氣機下陷:恐懼使氣趨於下焦,出現遺精、滑泄、二便失禁,或腰膝酸軟等症。
  2. 髓海不足:腎虛不能上充於腦,可見頭暈耳鳴、記憶力減退,甚則驚悸失眠。
  3. 神志不寧:腎志為恐,過恐反傷腎志,表現為易驚多疑、神情恍惚,或無故畏懼。

中醫辨證與治法
臨床上,恐傷多歸屬於「腎陽虛」或「心腎不交」範疇,治法以溫補腎陽、安神定志為主:

  • 補骨脂湯(出自《醫醇剩義》):以補骨脂、益智仁等溫腎固精,佐以龍骨、牡蠣鎮驚安神,適用於腎氣虧虛所致的骨節無力、神疲膽怯。
  •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:調和營衛、潛鎮安神,針對心腎不交之失眠、多夢易驚。
  • 右歸丸:補益腎陽,適用於腎陽不足伴隨的畏寒肢冷、遺精早泄。

相關理論延伸
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提到「恐勝喜」,指出情志相勝之理,但過度恐懼反成致病因素。此外,恐傷與「驚傷」有所不同:驚為突發,多責之於心;恐為漸積,多責之於腎。二者雖均擾亂神志,但病位與治法各異。

此類證候的調養,需結合具體體質與兼夾證型,透過藥物與情志調攝,恢復腎氣攝納之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