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恐畏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恐畏
恐畏為中醫情志病證名詞,指人體因內外因素所生之驚恐慌亂情緒,屬「七情」中「恐」與「驚」的範疇。《靈樞·淫邪發夢》提及:「心氣盛則夢善笑恐畏」,說明心氣過亢時,可能於夢境中表現為無故嬉笑或突發恐懼,反映五臟氣機失衡與情志的關聯性。
中醫病機分析
-
與臟腑關係
- 腎主恐: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云「腎在志為恐」,腎精虧虛或腎氣不固時,易現無端恐懼、膽怯,甚則伴隨遺尿、腰膝酸軟等症。
- 心膽氣虛:心藏神,膽主決斷。若心膽氣血不足,則神失所養,表現為易驚善恐、心悸不寧,如《濟生方》所述「驚悸者,心虛膽怯之所致也」。
- 肝鬱化火:肝氣鬱久化火,上擾心神,可致煩躁易怒與驚恐交織,兼見口苦、失眠等症。
-
氣血失調
- 氣機逆亂或血虛失榮,皆可能導致神志不穩。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血有餘則怒,不足則恐」,指出血虛時心神失養,易生恐畏之情。
臨床表現
恐畏之證可單獨出現,或與其他情志症狀並見,如:
- 無特定對象之持續性恐懼
- 遇事易驚,惶惶不安
- 伴隨軀體症狀:心悸、汗出、肢冷等
古籍論述補充
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闡釋:「恐畏多由肝腎兩虛,相火內動」,說明肝腎陰虛致虛火內擾,亦為致病因機。此外,《諸病源候論》區分「驚」為外觸突發,「恐」為內生漸積,然二者皆可交互影響,加重病情。
治法探討
中醫調理恐畏,首重辨證。如:
- 腎精虧虛:宜填精固腎,方用六味地黃丸加減
- 心膽氣虛:治以安神定志,可選安神定志丸
- 肝鬱火旺:當疏肝瀉火,方取丹梔逍遙散
此證涉及神志與臟腑互動,臨床需結合四診,細察病源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