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恐則氣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恐則氣下
「恐則氣下」為中醫病因病理學術語,出自《素問·舉痛論》,屬「九氣為病」機理之一。其指人體突受驚恐刺激時,氣機紊亂而下陷,尤以腎氣受損為核心,進而引發一系列下焦失固之症。
理論基礎
中醫認為「恐」為七情之一,與腎臟相應。《內經》提出「驚則氣亂,恐則氣下」,兩者雖皆源於外界驚嚇,然「恐」多為預感威脅而生,其性沉降,直接影響腎之封藏功能。腎主藏精,司二便,又為「作強之官」,恐傷腎時,氣機不升反降,導致精關不固、下元失攝。
病理表現
- 二便失調:腎開竅於二陰,氣下則膀胱失約,見遺尿、失禁;大腸固攝無力,則現泄瀉、滑脫。
- 生殖異常:腎精不守,男性易見遺精、滑精;女性或見崩漏、帶下清稀。
- 其他兼症:如腰膝酸軟(腎府不充)、耳鳴健忘(髓海失養),甚者「精時自下」(《靈樞·本神》)。
與「驚則氣亂」之異同
「驚」多為突發,氣機驟然逆亂,症見心悸、怔忡;「恐」則氣機緩降,病勢趨下,二者雖相關,然病機與表現有別。
治法探討
臨床以「升提固攝」為大法,如用補中益氣湯升舉下陷之氣,合金鎖固精丸斂腎精;若兼陽虛,可佐右歸丸溫補命門。針灸常取百會(升陽)、關元(固下)等穴,調暢氣機。
此理論體現中醫「情志—臟腑—氣化」的整體觀,亦為情志致病之典型例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