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恐中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恐中
恐中為中醫類中風證候之一,屬情志致病範疇,其病因與恐懼過度密切相關。《黃帝內經》有云:「恐則氣下」,意指過度驚恐易致氣機下陷,擾亂人體陰陽平衡。此證因情志失調,驟然傷及腎精,腎主藏精,恐傷腎則精氣不固,進一步導致陽氣鬱遏不行,氣血逆亂,上擾清竅,發為類中風之象。
病機與證候表現
恐中病機核心在於「氣機下陷」與「陰陽失和」。恐懼為腎志,過恐則腎氣不升,反而下趨,致使清陽不展,濁陰上逆。臨床可見突發眩暈、肢體痿軟無力,甚則猝然昏仆,然神識多尚清醒,與中風之閉證、脫證有別。此類證候多伴見面色蒼白、心悸氣短、汗出淋漓等氣虛陽鬱之象,舌質淡胖,脈沉細或弦緊。
與其他類中風之鑑別
類中風除恐中外,尚有怒中、憂中、喜中等,皆因情志過極誘發。怒中因肝陽暴張,氣血上衝;憂中則因思慮傷脾,氣結痰凝;喜中則為心氣渙散,神不守舍。恐中特異性在於其氣機下陷之勢,與他證之氣逆、氣滯有所不同,故治療須著重升提陽氣、固攝腎精。
治法與用藥思路
治恐中當以「鎮驚安神、升陽舉陷」為大法。傳統方劑可選補中益氣湯加減,佐以龍骨、牡蠣等重鎮之品,以安浮越之氣;若腎精虧損明顯,可配合左歸飲滋填下元。針灸常取百會、湧泉等穴,百會升提清陽,湧泉引火歸原,調和上下氣機。
古籍論述
《證治準繩·類中風》提及:「因恐懼而卒倒者,責之肝腎內虛,陽氣不伸。」《醫宗金鑑》亦強調:「恐中者,陰精驟傷,陽無所附,當從調補肝腎入手。」可見此證與肝腎二臟關係密切,治療需標本兼顧,既解情志之結,亦補臟腑之虛。
恐中一證,體現中醫「情志內傷」致病之特色,其辨證須細察氣機升降之變,方能與他證區分,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