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控腦砂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控腦砂
控腦砂為中醫病名,屬鼻科疾患之一,其名首見於清代醫籍《醫宗金鑒》及《外科大成》。此病以鼻中流出腥穢膿血、伴隨頭痛為主要特徵,與現代醫學所稱之「鼻竇炎」或「鼻源性頭痛」有相似之處。以下從病因病機、臨床表現及中醫辨治等方面詳述之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控腦砂多因外感風熱、風寒之邪,或內傷肺脾,導致氣機失調、痰濕內蘊,久而化熱,上攻鼻竅所致。其病位在鼻,與肺、脾、膽等臟腑密切相關:
- 肺經風熱:肺開竅於鼻,風熱邪毒襲肺,循經上犯鼻竅,燻灼黏膜,化腐成膿。
- 膽腑鬱熱:膽經循行過頭側,膽火上炎,燻蒸鼻竅,可致頭痛連及巔頂,鼻液黃濁腥臭。
- 脾虛濕蘊:脾失健運,濕濁內停,上泛鼻竅,久則鬱而化熱,形成濁涕纏綿不癒之症。
臨床表現
控腦砂之典型症狀如下:
- 鼻部症狀:鼻中持續流出腥臭膿血水,或黃綠黏稠涕液,鼻塞不通,嗅覺減退。
- 頭痛:疼痛多位於前額、巔頂或頭側,與鼻竅病變相應,呈脹痛或鈍痛,晨起或低頭時加重。
- 兼症:或見頭暈目脹、記憶力減退,甚則耳鳴耳悶,此因濁邪上蒙清竅所致。
中醫辨治
中醫治療控腦砂以「清熱化濁、通竅止痛」為大法,依證型選方用藥:
-
肺經風熱證
- 治法:疏風清熱,宣肺通竅。
- 方藥:蒼耳子散(《濟生方》)加減,常用蒼耳子、辛夷、白芷、薄荷等。若熱重者,加黃芩、魚腥草以增清熱之效。
-
膽腑鬱熱證
- 治法:清泄膽火,利濕通竅。
- 方藥:龍膽瀉肝湯(《醫方集解》)合藿膽丸(《外科正宗》),以龍膽草、黃芩、梔子清膽火,藿香、豬膽汁化濁通竅。
-
脾虛濕蘊證
- 治法:健脾益氣,化濕排膿。
- 方藥:參苓白朮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加減,佐以薏苡仁、冬瓜仁等滲濕排膿之品。
古籍論述
- 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指出:「鼻淵久不癒,濁涕腥穢,甚則腦痛,名控腦砂。」強調此病遷延可傷及腦絡。
- 《外科大成》進一步區分:「鼻淵而兼腦痛者,名控腦砂。」說明頭痛為辨證要點之一。
控腦砂一病,反映中醫對鼻竅與整體臟腑關聯的深刻認識,治療上注重標本兼顧,既可清局部熱毒,亦調內在失衡,體現中醫「整體觀」與「辨證論治」之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