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口鼻出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口鼻出血

證名,指血從口、鼻湧溢而出之症。此症多因體內熱邪熾盛,迫血妄行,或臟腑經絡受損,血不循經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熱盛迫血

    • 肺熱:肺主氣,開竅於鼻。若肺經熱盛,灼傷脈絡,可致鼻衄(鼻出血)或咯血(血從口出)。
    • 胃熱:胃火熾盛,循經上炎,損傷陽明經脈,常見吐血(血從口出)或齒衄(牙齦出血)。
    • 肝火:肝鬱化火,火氣上逆,迫血妄行,可致口鼻出血,兼見頭痛、目赤等症。
  2. 氣虛不攝

    • 脾虛氣弱,統血無權,或腎氣不足,固攝失司,亦可導致血溢脈外,見於慢性失血或虛勞患者。
  3. 外傷或臟器損傷

    • 鼻腔較大動脈破裂、肺絡損傷(如肺結核、支氣管擴張),或肝硬變致食管、胃底靜脈曲張破裂,皆可引發大量口鼻出血。

古籍記載

  • 《世醫得效方·失血》提及:「口鼻出血不止,名腦血。」此處「腦血」一說,或與上部出血(如鼻衄、咯血)相關,古人認為此類出血與頭面陽經熱盛有關。
  • 另可參考「腦衄」、「吐血」、「鼻衄」等條目,進一步辨析出血部位與病機差異。

辨證要點

  • 實熱證:出血量多色鮮紅,伴面赤、煩渴、便秘、脈數等。
  • 虛證:出血綿延不止,血色淡紅,兼氣短乏力、脈細弱等。
  • 外傷或臟腑損傷:出血急驟,量多難止,需結合病史判斷。

相關病症
此症可見於現代醫學之肺結核大咯血、支氣管擴張出血、肝硬變合併上消化道出血,或鼻腔動脈破裂等疾患。中醫治療需辨明寒熱虛實,或清熱涼血,或益氣攝血,隨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