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口不能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口不能言
口不能言,又稱「言語蹇澀」或「失語」,屬中醫「喑痱」範疇,指患者語言表達困難,甚至完全無法發聲。此症多因臟腑氣血失調,經絡受阻,或痰濁瘀血壅滯所致,常見於中風、臟腑虛損或外邪侵襲等病症。
病因病機
- 腎虛氣逆
《靈樞·經脈》指出,足少陰腎經「循喉嚨,挾舌本」,若腎氣虧虛,無力上承,則舌本失養,導致言語不利。《雜病源流犀燭·中風源流》亦云:「腎脈之氣不能上循喉嚨,挾舌本,故不能言。」此類患者多伴腰膝酸軟、耳鳴等腎虛之象。 - 脾虛痰阻
脾主運化,若脾土不足,水濕不化,聚而生痰,痰涎壅塞經絡,阻滯舌竅,則言語蹇澀。《證治準繩》稱:「脾脈連舌本,散舌下,脾虛則痰涎湧盛,而舌強不語。」臨床可見舌體胖大、苔膩等痰濕之徵。 - 肝風內動
肝陽上亢或肝風內動,風痰上擾清竅,亦可致舌強不語。此類患者多見眩暈、面赤、脈弦數等肝風證候,常見於中風先兆或發作期。 - 氣血瘀滯
氣血運行不暢,瘀血阻絡,舌脈失養,則言語不利。此類證型多見於外傷或久病入絡者,舌質紫暗或有瘀斑。
辨證論治
中醫治療口不能言,首重辨明虛實。虛證多責之腎、脾,實證則多因痰、瘀、風邪為患,臨床常用方劑如下:
- 解語丹
適用於風痰阻絡之舌強不語,具祛風化痰、通絡開竅之效,主治中風後言語不利,痰涎壅盛者。 - 滌痰湯
針對脾虛痰盛證,以健脾化痰、開竅醒神為主,適用於痰濕壅滯、舌苔厚膩之失語。 - 地黃飲子
專治腎虛喑痱,滋腎陰、溫腎陽,兼以化痰開竅,適用於腎精虧虛、痰濁上泛之言語障礙,伴下肢痿弱、足冷等症。 - 養營湯
益氣養血,適用於氣血兩虛之語言無力,常見於久病體弱或失血過多者。
針灸療法
針灸常選取舌下金津、玉液、廉泉、通里等穴,以通經活絡、醒神開竅。若屬腎虛,可加太溪、湧泉;痰濕重者配豐隆、中脘;肝風內動則取太衝、風池。
口不能言之病機複雜,臨床須結合四診,審證求因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