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口不仁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口不仁
證名,指口腔感覺遲鈍、麻木不仁之症狀,屬中醫「口齒病」範疇。此證不僅見於局部口齒疾患,亦可能因內科疾病影響,需結合全身證候辨證論治。
病因病機
- 風邪侵襲:風為陽邪,易襲陽位,若風邪夾寒或熱上擾口腔,可致氣血運行不暢,出現麻木不仁。
- 氣血虛弱:脾主肌肉,開竅於口。若脾氣虛弱,氣血生化不足,口腔失養,則感覺遲鈍;或久病血虛,脈絡空虛,亦見此證。
- 痰濕阻絡:痰濕內生,阻滯經絡,氣血不能上榮於口,導致局部感覺異常。
- 肝風內動:肝陽化風,或陰虛風動,風痰上擾口腔,可伴見頭暈、肢麻等症。
- 瘀血內阻:氣滯血瘀或外傷致瘀,脈絡不通,口腔失於濡養,表現為固定性麻木。
辨證分型
- 風寒閉阻:口不仁伴惡寒、舌淡苔白,脈浮緊。治宜疏風散寒,方用 川芎茶調散 加減。
- 氣血兩虛:口脣麻木,面色萎黃,倦怠乏力,舌淡脈細。治宜補益氣血,方選 八珍湯 或 歸脾湯。
- 痰濕阻絡:口麻而黏膩,胸悶脘痞,苔白膩,脈滑。治宜化痰通絡,方用 二陳湯 合 通竅活血湯。
- 肝風上擾:口麻伴眩暈、頭痛,舌紅苔薄黃,脈弦。治宜平肝熄風,方選 天麻鉤藤飲。
- 瘀血阻滯:口部麻木固定,舌暗或有瘀斑,脈澀。治宜活血化瘀,方用 血府逐瘀湯。
相關古籍記載
- 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「足陽明之脈……是主血所生病者,口脣胗」,提示氣血失和與口腔症狀相關。
- 《醫宗金鑒》論及「中風」證時,描述「口眼喎斜、肌膚不仁」,與風痰阻絡之口不仁機理相通。
與其他證候鑑別
- 口麻:專指麻木感,病因多與血虛、風痰相關;口不仁則涵蓋感覺遲鈍、味覺減退等更廣泛表現。
- 口瘡:以疼痛潰瘍為主,與口不仁之虛證或痰瘀病機有別。
此證需詳辨內外因,結合舌脈及全身表現,方能準確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