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口吃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口吃(謇吃)
口吃,又稱「謇吃」,屬中醫證名,指言語重複、遲滯不暢之症。《漢書·周昌傳》載:「昌為人口吃,又盛怒曰:臣口不能言,然臣期期知其不可。」此即描述言語蹇澀、難以連貫之狀。
中醫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口吃多與臟腑氣血失調相關,尤以心、肝、腎三臟為要:
- 心主神明:心氣不足或痰濁蒙蔽心竅,可致神機失用,言語不靈。
- 肝主疏泄:情志鬱結、肝氣不舒,易使氣機阻滯,咽喉不利,形成言語謇澀。
- 腎藏精:腎虛精虧,髓海不足,可影響舌本靈活,致發音困難。
此外,外感風邪、痰濕阻絡,或氣血瘀滯,亦可能阻礙舌脈運行,引發口吃。
辨證分型
- 肝鬱氣滯:多因情志不遂,症見言語斷續、胸脅脹悶,舌淡紅、苔薄白,脈弦。
- 痰濁阻竅:痰濕內盛,症見言語重濁、頭暈身重,舌苔厚膩,脈滑。
- 心脾兩虛:氣血不足,症見語聲低微、氣短乏力,舌淡,脈細弱。
- 腎精虧虛:先天不足或久病傷腎,症見言語遲鈍、健忘耳鳴,舌紅少苔,脈沉細。
古籍論述
《靈樞·憂恚無言》云:「舌者,音聲之機也。」指出舌體靈活與言語密切相關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亦提及:「謇澀之症,或因風痰,或因氣逆。」強調風、痰、氣滯為致病之因。
此症須結合全身證候辨治,以調和氣血、疏通經絡為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