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纏喉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纏喉閉
纏喉閉,又稱纏喉風,為中醫喉科急重症之一,首見於明代《古今醫鑒》卷九。其名「纏喉」,意指邪毒纏結喉間,氣道閉塞,發病迅猛,屬「喉風」範疇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本病多因風熱邪毒外襲,或肺胃積熱內蘊,火毒上攻咽喉所致。若兼夾痰濕,則痰火搏結,阻塞喉絡;若熱毒熾盛,可灼傷血絡,致氣血瘀滯,進一步加重咽喉腫閉。其病位主要在肺、胃、肝三經,與外感六淫、內傷七情及飲食不節密切相關。
臨床表現
- 咽喉腫痛:發病急驟,咽喉紅腫灼痛,甚則延及頸項。
- 呼吸困難:因喉部腫脹閉塞,可出現吸氣性喘鳴,聲音嘶啞,甚則窒息。
- 痰涎壅盛:痰火膠結,可見痰涎稠黏難咯,或帶血絲。
- 全身症狀:伴發熱、煩躁、口乾、便秘等實熱證候。
證型分類
- 風熱襲喉:咽喉腫痛初起,惡風發熱,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。
- 肺胃熱盛:咽喉劇痛,高熱煩渴,痰黃黏稠,舌紅苔黃膩,脈洪數。
- 痰火壅閉:喉間痰鳴,呼吸急促,面赤唇紫,舌絳苔厚,脈滑數。
治療原則
以清熱解毒、化痰開閉為主,根據證型配伍:
- 風熱證:疏風清熱,方用清咽利膈湯加減。
- 肺胃熱盛:瀉火解毒,選用黃連解毒湯合涼膈散。
- 痰火壅閉:豁痰瀉火,急投雄黃解毒丸或礞石滾痰丸。
外治可配合刺絡放血(如少商、商陽穴)、吹藥(如冰硼散)或針灸(取合谷、內庭等穴)。
古籍論述
《古今醫鑒》強調纏喉風「腫繞於外,且麻且癢」,需急治防閉。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指出:「纏喉風者,熱結於喉,腫繞於外,且麻且癢,腫而大者,名纏喉風。」提示其危重性。
此病屬中醫急症,歷代醫家重視其「閉喉」之險,治療需辨證迅捷,以防變生他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