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口齒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口齒疳

口齒疳為中醫病證名,首見於《太平聖惠方》卷八十七,屬疳疾之一,乃因疳毒熱邪上攻脾胃,熏灼口齒所致。《小兒藥證直訣》詳述其病機與症狀:「初發之時,小兒口臭,上乾胃口,氣息臭郁,漸進損筋,齦肉生瘡,或腫或爛;又進熱逼入脈,常出血,其熱注久,齒齦腐壞,糟寬齒脫。」此病多見於小兒,然成人若脾胃濕熱壅盛,亦可罹患。

病因病機
本病多因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,致脾胃運化失司,濕熱內蘊,久則化火成毒;或外感熱邪,內傳陽明,與濕相搏,循經上犯口齒。足陽明胃經循行於齒齦,濕熱火毒熏蒸,腐蝕血肉,故見齦肉生瘡、腫爛出血,甚則齒齦腐壞,牙齒鬆動脫落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初期:口氣臭穢,口乾欲飲,齦肉微紅腫脹。
  • 中期:齦肉潰爛,滲血化膿,疼痛劇烈,妨礙咀嚼。
  • 後期:齒齦萎縮,牙根暴露,牙齒鬆動脫落,伴見身熱煩躁、便秘溲赤等全身症狀。

證型辨治

  1. 胃火熾盛證

    • 主症:齦腫潰爛,出血鮮紅,口臭煩渴,舌紅苔黃。
    • 治法:清胃瀉火,涼血解毒。
    • 方藥清胃散(《蘭室秘藏》)加減,重用黃連、升麻清解陽明熱毒;若兼便秘,加大黃通腑泄熱。
  2. 陰虛火炎證

    • 主症:齦腐齒搖,口乾咽燥,舌紅少苔。
    • 治法:滋陰降火,養血潤齦。
    • 方藥養陰清肺湯(《重樓玉鑰》)合玉女煎,佐以玄參、知母滋陰清熱。
  3. 濕毒蘊結證

    • 主症:齦爛流膿,黏膜糜爛,苔黃膩。
    • 治法:化濕解毒,消腫斂瘡。
    • 方藥黃連解毒湯(《外臺秘要》)加蒼朮、薏苡仁,並外敷冰硼散以祛腐生肌。

外治法

  • 漱口方:黃連、金銀花、甘草煎湯漱口,清熱解毒。
  • 敷藥:潰爛處可塗錫類散珠黃散,促進瘡面癒合。

古籍參考
《醫宗金鑒》提及:「疳熱攻齒,齦腐血出,急宜清胃涼血,遲則齒落無救。」強調本病需及早清解熱毒,以免耗傷陰血,導致齒齦失養而萎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