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口齒科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口齒科

口齒科為中醫學古代分科之一,專司口、齒、唇、舌等部位之疾患診療。其發展歷經數代變遷,反映中醫臨床分科之演進與對口腔疾病認識之深化。

歷史沿革

唐代醫學分科中,口齒未獨立設科,而與耳目合併為「耳目口齒科」。至宋代,醫學分科趨於細化,北宋神宗熙寧九年(公元1076年)曾劃分為十三科,口齒科首度獨立成科;然元豐改制後恢復九科制,口齒復與咽喉合併為「口齒咽喉科」。元代以降,口齒科再度獨立,延續至明及清初。清嘉慶二年(公元1797年)後,口齒與咽喉重新合併為一科,此制沿用至清末。

中醫對口齒疾患之認識

中醫理論認為,口齒與臟腑經絡關係密切,尤以腎、胃、脾為要。《黃帝內經》載:「齒為骨之餘」,腎主骨生髓,故齒之堅固與否,與腎氣盛衰相關;又「齦為胃之絡」,牙齦腫痛多與胃火上炎或陰虛內熱有關。此外,脾開竅於口,唇舌色澤、口腔潰瘍等症,常反映脾之運化功能失調。

常見口齒病症與辨治

  1. 牙宣(牙周病)

    • 多因胃火熾盛或腎虛髓虧所致。
    • 胃火型見牙齦紅腫、出血,治宜清胃瀉火,方用清胃散;腎虛型見牙齒鬆動、齦萎縮,治宜補腎益精,方用六味地黃丸加減。
  2. 口瘡(口腔潰瘍)

    • 分實火與虛火兩類。
    • 實火多因心脾積熱,潰瘍鮮紅疼痛,方用導赤散瀉黃散;虛火多屬陰虛火旺,潰瘍淡紅反覆,方用知柏地黃丸
  3. 齲齒(蛀牙)

    • 古稱「蟲牙」,認為與飲食不節、胃腑濕熱上攻有關。
    • 外治多以砒霜(古法)或蜂房研末填塞,內服配合清胃化濕之劑。
  4. 唇風(唇炎)

    • 多因風熱或血燥所致,症見唇部乾裂、脫屑。
    • 風熱者用涼膈散,血燥者用四物湯加減。

外治法與特色療法

中醫口齒科除內服湯藥外,亦重視外治:

  • 含漱法:以黃連金銀花煎湯漱口,清熱解毒。
  • 敷貼法:如冰硼散外敷潰瘍,或細辛研末調敷止痛。
  • 針灸:選合谷、頰車等穴,疏通經氣以緩牙痛。

口齒科之發展,體現中醫整體觀與辨證論治之特色,結合臟腑經絡理論,形成內外兼治之體系,至今仍具臨床參考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