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口殠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口殠
口殠,又稱「口臭」,為中醫病名,首見於《聖濟總錄》卷一百一十六。許慎《說文解字》釋「殠」為「腐氣也」,意指口中散發腐敗異味之症。此症雖非重症,然影響社交,且常反映臟腑功能失調,故歷代醫家多有論述。
中醫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口殠之成因多與臟腑功能失和相關,尤以脾胃、肺、肝、腎等臟腑關係密切。
- 脾胃濕熱:
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,致脾胃運化失常,濕熱內蘊,濁氣上蒸於口,發為口臭。《諸病源候論》云:「口臭,由五臟六腑不調,氣上胸膈,熏發於口。」 - 肺熱壅盛:
肺主宣發肅降,若肺熱壅滯,或外感風熱,熱邪上熏,可致口氣穢濁。《醫宗金鑒》指出:「肺熱口臭,其氣腥穢。」 - 肝鬱化火:
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久則化火,肝火上炎,熏灼口腔,亦可致口臭。 - 腎虛火旺:
腎陰不足,虛火上炎,或腎陽虛衰,濁氣上逆,皆可致口氣異常。 - 口腔局部因素:
齒齦腫痛、齲齒、牙疳等口腔疾患,亦可直接導致口氣不佳。
證型分類
根據臨床表現,口殠可分為以下常見證型:
- 胃熱證:口氣熱臭,伴口渴喜冷飲、牙齦腫痛、便秘、舌紅苔黃。
- 脾胃濕熱證:口氣腐臭,口黏膩感,脘腹脹滿,舌苔黃膩。
- 肺熱證:口氣腥臭,咳嗽痰黃,咽喉腫痛,脈數。
- 肝鬱化火證:口氣酸臭,情緒煩躁,脅肋脹痛,舌紅苔薄黃。
- 腎虛證:口氣淡而微臭,腰膝酸軟,或五心煩熱,或畏寒肢冷。
古籍記載
歷代醫籍對口殠多有論述,除《聖濟總錄》外,《諸病源候論》稱其為「口臭」,《備急千金要方》亦載有治療口臭之方藥,如「含香丸」等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療口殠,首重辨證,針對不同證型施治:
- 清胃瀉火:常用清胃散、涼膈散等方。
- 健脾化濕:如平胃散、甘露消毒丹加減。
- 清肺泄熱:可選瀉白散、桑白皮湯。
- 疏肝解鬱:柴胡疏肝散、丹梔逍遙散加減。
- 補腎調元:六味地黃丸(腎陰虛)、金匱腎氣丸(腎陽虛)等。
此外,針灸取穴如合谷、內庭、足三里等,亦有助調理氣機,改善口臭。
口殠一症,雖非危重,然涉及臟腑功能,故臨證需細辨其源,方能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