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口唇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口唇
口唇為人體重要部位之一,首見於《靈樞·憂恚無言》,又稱「唇口」。在中醫理論中,口唇不僅是飲食、言語的門戶,更與臟腑經絡密切相關,尤其與脾、胃、肝等臟腑功能相連。其色澤、形態、潤燥等變化,皆可反映內在氣血盛衰及臟腑病機,故為望診之重要依據。
中醫對口唇的認識
- 與臟腑經絡的關係
- 脾開竅於口: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云:「脾主口……在竅為口。」脾之氣血上榮於唇,故唇色、形態可反映脾之運化功能。
- 足陽明胃經環唇:《靈樞·經脈》記載,胃經「挾口環唇」,故胃熱或胃寒皆可影響口唇狀態。
- 肝主筋,其華在爪,唇為筋之餘:肝血充足則唇色紅潤,肝血不足或氣滯血瘀則見唇色青紫。
-
口唇的診斷意義
- 唇色:
- 唇紅鮮豔:多屬熱證,如胃熱或陰虛火旺。
- 唇色淡白:主氣血虛弱,常見於脾虛或失血。
- 唇色青紫:多為血瘀或寒凝,見於心陽不振或肝鬱氣滯。
- 唇色焦黑:提示熱極傷陰或瘀血內阻。
- 唇之潤燥:
- 唇燥裂:多因脾熱或津液虧耗。
- 唇腫濕爛:常見於濕熱蘊脾或風熱上攻。
- 唇形變化:
- 口唇顫動:多為肝風內動或氣血不足。
- 口唇緊縮(撮口):見於破傷風或肝風痙證。
- 唇色:
-
古籍論述
《瘍醫大全》卷十四詳述唇色與病機之關係:「唇口焦紅者,吉;唇紅者,主煩躁渴飲也;唇燥裂者,是脾熱;唇口俱腫赤者,是熱極;唇青者,主血虛脾寒也。」此外,《醫宗金鑒》亦提到「唇青舌卷」為危急之候,多與臟腑衰竭相關。
口唇與氣血津液
口唇之榮潤依賴氣血津液濡養。若津液不足,則見唇乾裂;氣血虛弱,則唇色淡白無華;若氣滯血瘀,則唇色紫暗。故臨床上,調理口唇異常需從補益氣血、清熱生津或活血化瘀等方向論治。
綜上所述,口唇在中醫學中不僅是局部組織,更是臟腑氣血之外候,其變化對辨證論治具有重要意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