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口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口淡,中醫名詞,又稱口淡乏味、口淡無味。是指口內淡而無味,不思飲食的一種症狀。

《世醫得效方》卷十七:「虛則口淡」。《醫學正傳.口病》:「有口淡者,知胃熱也。」《景岳全書.雜證謨》認為凡大勞大瀉大汗大病之後,皆能令人口淡無味,並非皆為胃火使然。有虛實之別。虛者見於病後胃虛,宜健脾和胃,用六君子湯加味;實者多由胃熱所致,以清熱為主,宜甘露飲加減。

口淡的臨床表現主要有:口內淡而無味,不思飲食,大便溏薄,舌淡苔薄,脈細弱。

口淡的病因主要有:

1、脾胃虛弱:脾胃主運化水谷,若脾胃虛弱,則運化失常,水谷精微不能化生,導致口淡無味。

2、胃熱:胃熱熾盛,灼傷津液,導致口淡無味。

3、其他:如大病久病、大汗大瀉、大勞等,均可導致口淡無味。

口淡的治療方法主要有:

1、脾胃虛弱者:可用六君子湯加味,方中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健脾益氣;陳皮、半夏燥濕化痰;生薑、大棗和胃調中。

2、胃熱者:可用甘露飲加減,方中生石膏、知母、黃連、黃芩清熱瀉火;甘草、大棗、粳米益氣和中。

3、其他原因所致者,應針對病因進行治療。

口淡的預防方法主要有:

1、飲食宜清淡,不宜過食肥甘厚味,以免滋生濕熱。

2、勞逸結合,避免過度勞累。

3、保持良好的心情,避免情緒激動。

4、適當鍛鍊,增強體質。

5、定期體檢,早發現早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