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口蓋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口蓋骨,又稱齶骨,為人體顱面部重要骨骼之一,屬中醫「骨空」範疇。其位於口腔頂部後方,呈水平板狀,左右各一,相合而成硬齶後四分之一,前接上頜骨齶突,後緣游離,構成鼻咽腔前壁。

中醫理論中的相關論述

  1. 經絡循行
    口蓋骨所在區域與足陽明胃經手陽明大腸經有間接關聯。胃經「循鼻外,入上齒中」,大腸經「貫頰,入下齒中」,二經氣血上濡口腔,齶骨為其氣血輸布之通道。
  2. 生理功能

    • 分隔腔竅:中醫視口蓋骨為「司竅之骨」,分隔口腔與鼻腔,維持「清陽出上竅,濁陰走下竅」的氣機升降。
    • 助發音聲:《靈樞·憂恚無言》提及「齶墜則氣不散」,齶骨結構完整與否影響發音清晰,與「五音」中的「喉音」「齶音」相關。
  3. 病理關聯

    • 齶骨異常可反映臟腑失調,如胃火上炎可見齶黏膜紅腫,腎虛骨弱或見先天齶裂。
    • 古籍《醫宗金鑒》提及「齶骨不合」屬「胎元不足」,與先天稟賦相關,多責之於腎精虧虛。

解剖與中醫結合

中醫雖無現代解剖學名詞,但於《內經》已有「齶」之描述,歸於「奇恆之腑」的「骨」類。其質地堅硬,內藏髓,賴腎精充養,故齶骨發育與腎氣盛衰密切相關。

此骨亦為「九竅」之毗鄰,若外邪(如風熱)侵襲,可沿經絡犯及齶部,出現腫痛或潰瘍,屬中醫「口瘡」「喉痹」範疇。

附:相關中醫名詞

  • 上齶:泛指口腔頂部,含硬齶與軟齶,中醫診舌時常察此處色澤變化以辨胃氣存亡。
  • 齶垂(懸雍垂):軟齶末端組織,中醫認為其偏斜可提示風痰阻絡或氣血失和。

口蓋骨於中醫理論中雖非獨立論治,然其結構與功能實與經絡、臟腑相繫,為診察與調理人體氣血之重要參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