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口甘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口甘(中醫證名)

定義與經典記載

口甘,指口中自覺有甜味之症候,屬中醫"口味異常"範疇。此證首載於《黃帝內經》。《素問·奇病論》明確指出:"津液在脾,故令人口甘也,此肥美之所發也。"揭示其病機與脾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,多因過食肥甘厚味所致。

《張氏醫通》卷八進一步闡述:"口甘,經雲有病口甘者,此五臟之溢也,名曰脾癉。"將口甘歸屬於"脾癉"範疇,強調其為五臟精氣外溢之表現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脾熱上蒸: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,釀生濕熱,蘊結脾胃,脾津上泛於口。
  2. 痰火內擾:濕熱久蘊,煉液成痰,痰火互結,上擾口舌。
  3. 脾胃虛熱:素體陰虛或久病傷陰,脾胃陰虛生內熱,虛熱上炎。
  4. 腎陰虧虛:久病及腎,腎陰不足,虛火上炎,亦可導致口甘,多伴燥渴。

辨證分型與治療

1. 濕熱蘊脾證

  • 主症:口甜黏膩,脘腹脹滿,舌紅苔黃膩
  • 經典方劑:蘭香飲子(《張氏醫通》方),功在芳香化濁、清熱利濕
  • 加減:濕重加藿香、佩蘭;熱甚加黃連、梔子

2. 痰火內擾證

  • 主症:口甜伴有嘈雜感,脈弦滑,苔黃膩
  • 治法:清熱化痰
  • 代表方:滾痰丸(《丹溪心法》方),適用於痰火實證

3. 脾胃虛熱證

  • 主症:口甘日久,時作時止,倦怠乏力
  • 治法:健脾益氣,甘溫除熱
  • 方藥:補中益氣湯(《脾胃論》方)去升麻、柴胡,加蘭香、煨葛根

4. 腎陰虧虛證

  • 主症:口甘伴口燥咽干,腰膝酸軟
  • 治法:滋補腎陰
  • 代表方:加減八味丸(即知柏地黃丸加減)

相關概念辨析

  1. 脾癉:出自《內經》,指因過食肥甘,脾熱上蒸所致病證,以口甘為主症,為糖尿病(消渴)前期表現之一。
  2. 中消:消渴病中焦病變,與口甘有密切關係,皆與脾胃功能失調相關。
  3. 蘭草:傳統治療口甘要藥,《神農本草經》載其"主利水道,殺蠱毒,辟不祥",具有芳香化濕、醒脾和中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