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口甘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口甘,中醫名詞,是指口中有甜味的一種症狀。出自《素問·奇病論》:“津液在脾,故令人口甘也,此肥美之所發也。”
《張氏醫通》卷八:“口甘,經雲有病口甘者,此五臟之溢也,名曰脾癉。治之以蘭,除陳氣也,蘭香飲子。若脈弦滑兼嘈雜屬痰火,滾痰丸,此指實火而言。平人口甘欲渴或小便亦甜而濁,俱屬土中濕熱。脾津上乘,久之必發癰疽,須斷厚味、氣惱,服三黃湯加蘭葉、白芍、生地。燥渴甚者,為腎虛,日服加減八味丸,可保無虞。中消,脾液上乘口甘者,蘭香飲子。老人虛人,脾胃虛熱,不能收斂津液而口甘者,當滋補脾氣,補中益氣湯去升、柴,加蘭香,煨葛根。”
口甘的病因病機,主要有以下幾種:
- 脾虛濕熱:脾主運化水濕,脾虛則運化失常,水濕停聚,化生痰濕,上泛於口,則口中生甜。
- 痰火上犯:痰火上犯,熏蒸口腔,則口中生甜。
- 腎陰不足:腎陰不足,虛火上炎,灼灼於口,則口中生甜。
- 脾胃虛熱:脾胃虛熱,津液耗傷,不能上濡於口,則口中生甜。
口甘的臨床表現,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- 口中生甜:這是口甘的主要症狀。
- 口乾舌燥:由於津液耗傷,口中乾燥,舌質紅,少津。
- 小便黃赤:由於濕熱下注,小便黃赤。
- 大便溏薄:由於脾虛濕熱,大便溏薄。
- 舌苔黃膩:由於濕熱內蘊,舌苔黃膩。
- 脈滑數:由於痰火上犯,脈滑數。
口甘的治療,主要以清熱利濕、養陰生津為主。可用以下中藥:
- 白朮:健脾益氣,燥濕利水。
- 茯苓:利水滲濕,健脾和胃。
- 澤瀉:利水滲濕,健脾補腎。
- 白扁豆:健脾化濕,利水消腫。
- 生地黃:滋陰生津,涼血止血。
- 麥冬:養陰生津,潤肺止咳。
- 天花粉:清熱生津,潤肺止咳。
- 沙參:養陰清肺,益氣生津。
- 玉竹:養陰潤燥,生津止渴。
- 石斛:養陰生津,益胃生津。
口甘的預防,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:
- 飲食清淡,不吃肥甘厚味、辛辣刺激的食物。
- 保持良好的心情,避免情緒激動。
- 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。
- 定期體檢,及早發現疾病。
口甘是中醫的一個病症,主要表現為口中有甜味。其病因病機複雜,臨床表現多樣,治療方法也因人而異。因此,如果出現口甘的症狀,一定要及時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病情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