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口甘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口甘是一種中醫名詞,指的是口中有甜味的症狀。根據《素問·奇病論》所言,口甘是由於津液在脾,導致口中產生甜味,這是因為肥美的原因。

口甘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種:

  1. 脾虛濕熱:脾主要負責運化水濕,當脾虛時,運化失常,水濕停留在體內,形成痰濕,這會上升到口中發甜。
  2. 痰火上犯:痰火上升,燻蒸口腔,致使口中有甜味。
  3. 腎陰不足:腎陰不足,虛火上升,引起口中甜味。
  4. 脾胃虛熱:脾胃虛熱,津液耗損,無法上濡於口,導致口中甜味。

口甘的臨床表現包括以下幾個方面:

  1. 口中甜味:這是口甘的主要症狀。
  2. 口乾舌燥:津液耗損,口中乾燥,舌質紅,少有津液。
  3. 小便黃赤:因濕熱下注,導致小便呈現黃赤色。
  4. 大便溏薄:脾虛濕熱會導致大便溏薄。
  5. 舌苔黃膩:因濕熱內蘊,舌苔呈現黃膩狀。
  6. 脈滑數:由於痰火上升,脈搏滑數。

治療口甘主要以清熱利濕、養陰生津為主,可以使用以下中藥來治療:

  1. 白朮、茯苓、澤瀉、白扁豆等藥物可以健脾利濕。
  2. 生地黃、麥冬、天花粉等藥物可以滋陰生津。
  3. 沙參、玉竹、石斛等藥物可以補益氣血、生津止渴。

預防口甘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:

  1. 飲食清淡,少吃肥甘厚味、辛辣刺激的食物。
  2. 保持良好的心情,避免情緒激動。
  3. 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。
  4. 定期體檢,及早發現疾病。

如果出現口甘的症狀,應及時就醫,以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