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口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口疳,中醫病名。
- 指口腔病。見《外科啟玄》卷八。多由陽明濕火熏蒸而發,常見於小兒。症見口內腐潰,或連及咽喉,疼痛不適,飲食礙,手心熱等。治法:初宜清瀉濕熱,用清胃散加減。繼則健脾益胃,用參苓白術散加減。
- 為齲齒別名。《外台秘要》卷二十二:「又口疳,其齒斷不觸,自然膿血出。」
口疳,是一種口腔疾病,多由陽明濕火熏蒸而發,常見於小兒。症狀為口內潰爛,或連及咽喉,疼痛不適,飲食不便,手心發熱等。治療上,初起宜清瀉濕熱,可用清胃散加減;繼則健脾益胃,可用參苓白術散加減。
口疳,又稱為齲齒。《外台秘要》卷二十二記載:「又口疳,其齒斷不觸,自然膿血出。」也就是說,口疳患者的牙齒會斷裂,而且不觸碰到牙齒,就會流出膿血。
口疳是一種常見的口腔疾病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導致牙齒脫落,甚至影響到孩子的發育。因此,家長們應該注意孩子的口腔健康,一旦發現孩子有口疳的症狀,應該及早帶孩子去醫院治療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