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口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口疳
口疳為中醫病名,泛指口腔內之潰瘍、腐爛等病變,多與脾胃濕熱、虛火上炎相關。其名見於《外科啓玄》卷八,臨床常見於小兒,然成人亦可罹患。
病因病機
- 陽明濕火熏蒸:
足陽明胃經循行於口齒,若飲食不節,過食辛辣厚味,脾胃積熱,濕火循經上熏,腐灼口腔黏膜,遂發為口疳。症見潰瘍色紅腫痛,伴口臭、煩渴、便秘等實熱之象。 - 虛火上炎:
久病或體虛者,陰液虧損,虛火內生,上炎於口,潰瘍多呈淡紅,疼痛隱隱,反覆發作,常見於勞倦過度或陰虛體質者。 - 齲齒相關:
《外台秘要》提及「口疳」亦為齲齒別稱,因齒齦腐敗、膿血溢出,與口腔潰瘍病機相通,皆屬局部腐穢之證。
臨床表現
- 實證口疳:潰瘍周圍紅腫灼痛,表面覆黃白腐苔,伴口乾舌燥、手心熱、小便短赤,舌紅苔黃膩。
- 虛證口疳:潰瘍淺淡,疼痛較輕,反覆發作,伴口乾咽燥、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- 齲齒型口疳:齒齦腐潰流膿,牙齒鬆動,咀嚼困難,甚則口氣穢濁。
治法方藥
- 清瀉濕熱(實證):
初起濕火熾盛,宜清胃瀉火、化濕解毒,選用清胃散(黃連、升麻、生地、丹皮、當歸)加減。若兼便秘,可佐大黃通腑泄熱;濕重者加滑石、藿香芳化濕濁。 - 健脾益胃(虛證或後期調理):
濕火既退,脾胃虛弱,宜健脾益氣、養陰生肌,方用參苓白術散(人參、茯苓、白術、山藥、扁豆等)加石斛、麥冬滋陰。若虛火明顯,可合知柏地黃丸滋陰降火。 - 齲齒相關治療:
外用冰硼散或錫類散吹敷患處,清熱解毒;內服方以玉女煎(石膏、知母、麥冬、熟地)清胃滋腎,緩解齒齦腫痛。
其他療法
- 針灸:取合谷、內庭瀉胃火,足三里健脾,三陰交滋陰。
- 外治:黃連煎湯漱口,或五倍子研末塗潰瘍處,收斂生肌。
口疳之證,總以辨明虛實為要,實者瀉其有餘,虛者補其不足,兼顧局部腐潰與整體調理,方能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